专家解读2020年经济数据:地价上涨快于房价不是好现象
刘宏宇表示,2020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再创新高,土地价格涨幅快于房价涨幅。「这显示土地供应市场相对缺乏优质土地。这不是特别好的现象,可能会带动房价。上升的预期需要进一步稳定地价,稳定房价,稳定预期。”
正文/杜宜兰
1月18日,国务院召开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纪宁哲介绍了2020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肺炎的严重影响,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6万亿元,同比增长2.3%。
同日,中新社举办论坛,相关专家解读2020年经济数据。有专家表示,2020年,地价上涨速度会快于房价,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
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据纪宁哲统计,2020年全年GDP为1015,986亿元,同比增长2.3%。第一产业增加值7754亿元,同比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同比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同比增长2.1%。
具体来说,粮食产量达到新高,工业生产继续发展,服务业逐步恢复。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0.9%,达到6.6949亿吨,生猪生产继续快速恢复。到2020年底,生猪存栏量和繁殖母猪存栏量分别同比增长31%和35.1%。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57445亿元,同比增长2.4%,规模以上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敬明认为,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各项指标之间的协调性非常强。他指出,虽然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较低,但其增长速度最快,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稳定的基础上,工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高科技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
并且在2020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持续萎缩。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高于900多万人的预期目标,完成年度目标的131.8%。全国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同比增长4.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同比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同比增长6.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56,比上年减少0.08。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主席兼研究员赵平认为,就业稳定促进收入增长,也是扩大消费的最根本基础。
专家指出,总体而言,2020年国民经济将稳步恢复,稳定就业和保障民生取得显著成绩。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一些不足需要改进。
土地价格比房价上涨得快
统计显示,尽管受疫情影响,去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了7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增长2.6%;商品房销售173613亿元,增长8.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宏宇表示,房地产开发投资取得如此好的发展成果,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房地产行业政策保持稳定。“即使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也向市场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坚持‘留而不炒’的定位,积极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调控的工具箱。”特别是非常明确的宣布,不会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从而在政策上保持一定的力度,促进宏观经济稳定。
他指出,从价格上看,无论是新房、二手房还是租房城,
场,2020年新房和二手房的价格增速符合市场调控的预期目标,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从交易规模上来看,2020年住宅新房销售额超过15万亿,二手房市场成交额接近7万亿,两者相加超过了22万亿,“按这个趋势新房可能会稳定发展,甚至将来可能会向下调整,而二手房市场交易的规模会逐渐增加,市场会慢慢的从一个增量市场向存量和增量并重方向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刘洪玉表示,2020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又创了新高,地价上涨的速度快过了房价上涨的速度,“表明了土地供应市场上好的地块相对短缺,这不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可能会带动房价的上涨预期,需要进一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刘洪玉认为,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可能并非处处都有机会,必须要去寻找结构化的发展机会,比如从空间的角度,在一些人口密度比较高的特大城市、核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等战略中,可能会存在新的发展机会;另外随着人口结构、家庭结构、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善性需求、养老需求、年轻人租赁住房需求也会催生新的机会,“未来还是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租购并举等住房制度,弥补租赁市场等短板”。
机遇和挑战并存
此外,由于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赵萍认为,2021年中国经济将面临两大挑战和三大机遇,“今年面临的两大挑战,一个就是疫情,另一个就是各方面的风险,需要进一步防范。”
在她看来,之前有人预测2021年疫情就能基本结束,并且随着疫苗上市,对于全球经济的持续回暖会带来巨大的利好,然而从目前的疫情来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除疫情以外还面临着其他的风险。“由于去年二季度、三季度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农产品价格处于高位,而2021年自然灾害也可能会存在,必然也会对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产生影响。”
但另一方面,赵萍指出2021年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三大机遇。一是在去年科学统筹疫情防控下,经济基本面已经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经济进入到了常态化的增长轨道,特别是国内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使得产业链、供应链保持了稳定,无论是对国内扩大内需,还是增强出口供给能力和进口需求能力,都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二是随着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企业的信心指数不断走强,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外贸企业,发展动力将会进一步增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已经连续8个月回升,达到全年的最高点。
三是从政策层面未来也面临很多机遇,2020年我国签订了RCEP,是一个重大的自贸区的突破。根据自贸协定未来的工作要求,“十四五”期间中国还会进一步拓展自由贸易区的网络格局,对现有的自贸协定还会进行升级谈判,这就会使得对外贸易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在此情况下,赵萍进一步分析,未来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立足内需,持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促进消费的持续回升,“扩大消费并不是只让老百姓掏钱就可以,扩大消费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了追求消费数据的增长,而是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导向,提高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从新格局来说,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内循环和外循环,要用开放的思路来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从而使双循环都变成开放的大循环,这样才能既扩大出口,同时又有利于培育国内市场新的增长点。第三在坚持对外开放方面要进一步统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新发展格局建设很重要的一年,外部环境可能有所向好,但是不确定性也很大。从消费上看,2021年有望迎来一个较快速度的增长,甚至可以达到10%;出口仍然保持好的发展态势;投资也有可能达到6.5%左右的增长,“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有可能达到8%左右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