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头号杀手 大约90%的中风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大约90%的中风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健康时报记者董超
中风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头号杀手。根据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中风的总体终生风险为39.9%,居世界首位。这意味着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2个人会患中风。此外,《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居民因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超过20%,这意味着每五例死亡中至少有一例死于中风。
幸运的是,研究表明大约90%的中风是可以预防的。美国杂志《脑卒中》阐述了老年人预防脑卒中的最新进展,并提出六点建议:多吃素食,适量吃肉和蛋;血压越低越好。老年人从降血脂中受益匪浅;房颤老年患者应多使用新型抗凝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时使用B族维生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比支架植入术更有利于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
90%的中风归因于10种原因,高血压是最危险的
中风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中低收入人群而言,中风的两种形式,包括由血栓形成引起的缺血性中风,约占总数的85%;另一种是脑出血引起的中风,占总数的15%。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所与来自32个国家的科学家一起,对来自22个国家的6000名受试者进行了研究,主要评估了中风的10个危险因素。
据研究人员称,世界上90%的中风可归因于10种原因,但10种致病因素的比例因地区而异。这些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缺乏运动、腹部肥胖、心脏病、饮食、酒精、糖尿病和心理因素。其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有效缓解脑卒中最重要的目标。
此外,研究人员观察了不同的危险因素,发现如果危险因素消失,发病率会大大降低。高血压消除后会降低48%,多运动的话,患病率会降低到36%,加上合理的饮食,会降低到19%。换句话说,控制10个危险因素可以预防90%的中风。而且这10个致病因素并不是孤立的,比如肥胖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当这两种致病因素同时存在时,中风的概率会更大。之前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文章也说明了预防中风是目前防治工作最迫切的事情。
多吃素食,控制血压和血脂
那么,如何预防中风呢?近日,美国期刊《脑卒中》阐述了老年人预防脑卒中的最新进展,并提出六点建议。
合理饮食预防中风,文章指出素食和地中海饮食已被证明是最有效的。其中,含坚果的地中海饮食可在5年内将中风风险降低46%。此外,综合分析29615名美国人的数据,心血管风险随着饮食中胆固醇和鸡蛋的摄入而增加,这意味着要注意肉类和鸡蛋的摄入。
血压控制得当不好,但对于两类患者,血压越低越好:一是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另一类是舒张压<60 mmHg,脉压> 60 mmHg的动脉硬化患者。文章强调要注意“袖带错觉”,即上臂袖带检测到的舒张压高于主动脉实际舒张压,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较高的幅度越来越大。研究表明,舒张压<60 mmHg、脉压> 60 mmHg的患者,亚临床心肌缺血风险增加一倍,卒中复发风险增加5.8倍。
通过梳理其他相关研究,作者指出,老年患者不仅要接受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降脂药物,还应推荐至少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进行一级预防,且LDL胆固醇越低越好。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参与随机对照试验的老年患者较少或害怕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受到限制。据作者称,许多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更安全。
其他脑卒中高危因素的合理控制
此外,还有一些中风的危险因素需要适当控制。
老年房颤患者应多使用新型抗凝剂。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一级预防而言,中美两国相关指南的共识建议,70岁以上无心脑血管疾病者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但很多老年人都有心脑血管疾病史,因此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二级预防。例如,冠状动脉支架患者需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此外,抗血小板药物的出血并发症可以通过优化药物治疗来避免,如控制血压以降低脑出血的风险,检测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以消除消化道出血。
作者还指出,老年患者抗凝剂使用不足是预防脑卒中的主要问题,抗血小板药物不能替代抗凝剂。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剂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作者指出,老年房颤患者应更广泛地使用直接口服抗凝剂。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时补充维生素B可以降低卒中风险,主要是由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我国对脑卒中一级预防的研究表明,叶酸可使新发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21%。最近有国际共识声明指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导致痴呆,高于11微摩尔/升或应补充维生素B。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比支架植入术更有益。颈动脉狭窄患者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人群,应予以治疗。然而,大多数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可以接受更好的药物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而不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植入术。对于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有必要评估他们的风险,以确定是否需要侵入性治疗。文章指出,即使人到了80岁,也不应该因为年龄而停止有效治疗。
文章中的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董超李娜
值班军官| |范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