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96岁的老人患有口腔癌 依靠“无影刀”穿越手术“禁区”
一米八十二,挺拔,他在篮球场上很舒服,快速而完美地逃脱了防守。他的身体轻轻跃起,举起双臂,暗暗用力手腕,飞行的篮球在空中划了一个完美的弧线。“球进了!”场上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对于外科医生李劲松来说,篮球和手术刀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两件事。他是医生中的“篮球明星”,是广州市篮协副秘书长。他已经演奏了30多年,赢得了无数奖项。
在球场上,他在手术室里也是无敌的。穿上白大褂,那些厉害的射手拿起手术刀,将濒临灭绝的生命从死亡线上带回来。几乎所有他治疗过的病人都对李劲松有八个字:一流的手术,非常负责。
李劲松戴上白色橡胶手套,仔细检查了病人口腔和颈部的淋巴结。
这些关心自己生命的患者大多患有口、头、颈部恶性肿瘤,有的因病情复杂而被拒绝手术,有的在手术做了一半后被迫转诊到这里,有的不准备去李劲松做手术,在其他地方进行修复,希望扭转厄运,赢得生存的机会。
受家庭影响,他是班上唯一的外科医生
39健康与仁爱栏目组第一眼就看到了李劲松。一件干净的白大褂下,一条格子领带,一件灰蓝色衬衫衬托出一张英俊睿智的脸,眉毛尖尖的,眼睛亮亮的,说话很快,字字珠玑。他是口腔颌面外科(国家重点临床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擅长口腔、头颈部良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如舌癌、牙龈癌、口咽癌、颌骨肿瘤、腮腺肿瘤、颈部肿瘤、缺损即刻重建、血管瘤综合治疗、唇腭裂修复、颌面部骨畸形矫正、颌面部骨折外伤治疗、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治疗等。
来李瑟娥劲松的患者多为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护士依次整理病历。
时针回到三十四年前,年轻的学生李劲松在高考志愿表上快乐地写着“中山医科大学”。
在谈到他为什么选择行医时,他说,他的姑姑是内科医生,他的母亲是执业护士中的理疗师,他们从小就看到,他们因给病人解除痛苦而受到尊重。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医学的价值,学习医学的“种子”可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种下了。后来在家人的建议下报了口腔科。
进入大学的李劲松,学习刻苦,性格开朗,有独创性,在专业学习和实习期间不断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口腔医生”的信念在他心中悄然萌发。
李劲松因其优异的学习成绩而如愿以偿。1992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山大学中山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行医学教学和研究,成为大学班唯一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
颌面外科作为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专业,涉及复杂的肿瘤手术和口腔颌面部大面积组织缺损的修复。李劲松说:“颌面部是人体的高危区域。对医生的要求自然高。他们必须具有更广泛的医学临床知识,精通影像学、重症医学、耳鼻喉科、神经外科、头颈部解剖、护理等。知识和技能可以在不影响颌面部正常功能的情况下,使手术变得美观。”这也意味着颌面外科医生的培训周期更长。
面对复杂的病例和手术的瓶颈,李劲松主动学习,求书请教前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国内外医学最新进展,以“保持卓越”为人生座右铭。这也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儿子因为各方面表现突出,今年顺利考上哈佛大学。
由带来的博士后谢淑乐告诉39健康与爱心团队:“李先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尽一切努力做到最好。我们通常7: 30到部门,他会比我们早来。这项艰苦的工作值得我们年轻的医生学习。”
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再从临床实践到理论学习,李劲松的医疗技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医疗风格。
李劲松门诊病人太多,他下午都喝不上一杯。
“外科医生在有压力的时候一定要负责任,否则做不了好医生。”他经常鼓励自己和他的学生,当主治医生时,他表现出勇气和责任感。
时隔二十年,他仍然清晰地记得那次惊心动魄的手术:
台山一名临产孕妇口腔大量出血,当地医院向李劲松求助。他连夜打车。原来,孕妇有危险的颌骨动静脉畸形,并伴有口腔大出血。如果处理不好,一具尸体会被杀两次。在妇产科医生帮助患者提前接生后,李劲松立即转述手术,按压止血,治疗异常动静脉,拔除病变的牙齿,一点一点填充骨蜡,然后缝合。花了两个小时终于成功救了病人。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单纯依靠医生的经验是无法实现颌骨修复精确匹配重建的。他还积极研究新技术,从医生和工人的融合入手,率先在国内开展3D打印技术支持下的颌骨功能性精确重建手术。如今,李劲松已经成为中国南方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一把“刀”,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
没有阴影和快速的刀去癌,最忙的一天做8次手术
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忙”只是一个字!
周三和周五是每周难以战胜的运营日。周六经常要加班做大手术。李劲松的团队每天要做八次口腔癌手术。39健康与仁爱专栏组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感到惊讶,想知道他是如何保持体力和精力旺盛的。
“外科医生既是技术工人又是体力工人,”李劲松微微笑着说。外科医生要有强健的体魄,篮球和器械运动是他最喜欢的充电方式。即使现在工作很忙,但他每周都会抽出时间打一两次球,经常带着自己的团队一起打球,增强大家在运动中的默契和凝聚力。
走进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办公室,39健康与爱心小组注意到,右手边的黑板墙上密密麻麻地写着近期的手术安排,大部分患者都是来切除肿瘤的。
李劲松正在仔细观察病人的影像检查片。
麦玲妈妈的口腔溃疡已经治好很久了,摸了肿块才注意。她去医院的时候是口腔癌晚期。“手术是唯一的出路。我妈58岁不算很老,但要完整切除肿瘤,手术风险比较高。”麦玲四处打听,当地医生推荐了李劲松。
国庆过后,他们有幸挂了号,第二天就住进了医院。手术切除整个下颌骨,从小腿取一条腓骨修复缺损,一次性完成肿瘤切除和下颌骨显微外科重建。术后一周,麦的母亲恢复良好,两天后出院。
也在医院陪护母亲的小丝,就医比麦玲更曲折。这位76岁的母亲在湖南老家发现了牙龈癌。看了很多医生,她说:“老人太老了,不能动手术,还是别折腾了!”总之,一家人被逼到了绝境。
“但是,我妈求生欲很强,还是想手术。”就在她要放弃的时候,肖思思想到了求助,在搜索引擎里输入了“治疗牙龈癌最好的医生”,立刻弹出了几个北、沪、广医生的名字,比如李劲松。
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进行咨询。我没想到李劲松一开口就给了我希望。“你妈可以做手术!”盯着这个冷静的治疗师,小丝觉得自己听错了,又问了一遍,还是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那一刻,她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怎么做手术,有什么风险,手术后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李劲松清楚地告知并解释了一切。因为我的经验,我有信心手术非常成功。
老年患者和超老年患者一度被认为是手术的“禁区”,往往并发很多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非常高,让很多外科医生头皮发麻。面对老年手术的“禁区”,李劲松带领团队逐一解决问题。
郭波,家住海珠区,因口腔溃疡被诊断为口腔癌。因为病变范围广,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否则他可能活不过半年。但是,86岁的我,依然患有糖尿病、脑梗塞、心功能不佳,还有巨大的手术和麻醉风险。我能做好吗?
李劲松认为,老年人的一般情况是可以的,并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症。
关键时刻,病人和家属选择相信医生。邀请麻醉科会诊,综合评估,精心选择手术方法,李劲松和他的团队为郭伯静准确切除肿瘤,然后借助显微外科技术取他的手臂皮瓣,通过血管吻合修复口腔缺损。
术后移植的臂皮瓣在口腔内成功成活,肿瘤治愈。郭波的生活质量没有受到影响,他可以继续享受他的家庭幸福。
面对被诊断为口腔癌但拒绝立即住院的患者,李劲松耐心地回答了问题,并善意地提醒他,手术是挽救生命的唯一途径。
39健康与仁心专栏小组了解到,到目前为止,李劲松手术的年龄最大的患者是96岁。肿瘤切除后,皮瓣修复。老人100岁时,他的家人去诊所感谢他:“李教授,今天是我们父亲的100岁生日!”这是李劲松觉得自己是医生最幸福的时刻,他的喜悦和成就感也让他在最初的选择中更加坚定。
“只要病人有手术意愿,相信我,我一定会全力以赴陪他(她)去冒险。”他说,事实证明,只要在术前对老年口腔癌患者进行评估,并在围手术期进行治疗,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修复和重建效果。
牢记病人,注重全周期管理
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种语言的三宝,药品和手术刀。
李劲松牢记,在他看来,用手术刀解决病人的痛苦是治疗的第一步。术后要管理好患者的整个周期,注意术后的心理变化。
手术后去病房看望病人是他多年来的习惯。“李主任对病人很负责。正是因为他的照顾,他才及时发现,母亲腿部伤口的缝线太紧,脚踝肿了。”麦玲说,我没想到的是,李劲松第一时间给三个科室的医生打电话咨询,给妈妈缝了几针,做了植皮治疗,让他们很放心。
李劲松带领年轻医生一边查房一边教书。
不同于内脏手术,如肝、肠等伤口隐蔽不被别人看到的地方,口腔颌面部手术的患者往往担心“毁容”,而且由于伤口疼痛,无法自理,情绪低落,自卑厌世。
头和脸裹着层层绷带,插着鼻胃管,气管切开术不能说话,也不能不由自主流口水.小的妈妈躺在病床上,两眼直勾勾的盯着天花板,又是一个独立又有朝气的人,连面前的一杯水都拿不住,黯然神伤。
得知后,她拉着肖妈妈的手,如释重负:“阿姨,您放心,您已经恢复得很好了。过两天你就拔掉身上的管子,过两天出院。”
生病后,小的妈妈除了医生和护士,谁也不相信。“听了李主任的安慰,我妈自从生病以来第一次笑了!”小丝很感动,但当时觉得医生只是随口一说,不知道里面有真的成分。
李劲松仔细观察了患者术后伤口的恢复情况。
“昨天,李主任告诉她母亲,她可以出院了。我还是觉得不可能。我妈妈的脚肿了,她不敢走路。李导演一直在鼓励她。”没想到今天早上醒来。小丝看到妈妈的脚肿了,没流口水。她带着助行器在病房的走廊里走得很快。她用39健康与仁爱专栏群形容母亲的改变,简直是“奇迹”。
众所周知,她在网上看到李劲松教授的支持率是100%,并怀疑这是否属实。到了医院,她发现他真是个好医生,对病人真的很用心。
在执业护士黄晓静眼中,李劲松是一位极具人文关怀的医生。“大医院病人多,术前检查预约等待时间长。对于重病患者,李主任会亲自帮助尽快做好检查,提醒其他医生和护士多关注患者。当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想继续疗养时,医院满足不了。他会亲自帮忙联系当地,让患者返回社区返回当地进行康复,在附近换药,并要求我们定期随访,注意术后恢复。”
看完每个病人后,李劲松会给他或她一张小纸条,以便随时咨询。
医学需要人的体温,温暖病人。李劲松说,推开危重病人很容易,但检验外科医生的水平和责任非常重要。外科医生,在过硬的技术基础上,也要学会共情,才能真正理解患者的痛苦,进行充分有效的医患沟通。
当了28年医生后,李劲松手里握着一把“尖刀”。他冷静理智,技术超群。他为病人驱走痛苦,延长生命的长度,不缺乏温度,让病人感觉像春风。手术后从诊所回来的病人的感激就是最好的证明。特别是58岁笑容灿烂的老师,整个舌癌手术切除修复,说话能力基本恢复。他举起大拇指。说:“这次多亏了李主任,操作太棒了!”
通讯员林芮
照片:胡嘉应
*本文中患者及其家属的姓名均为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