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评论》:科研环境要容纳学习的“冷板凳”
“十年坐冷板凳”,这种“坐冷板凳”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而能放置“冷板凳”的环境就更难得了。如果说基础研究的基本特征是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那么愿意投资、鼓励试错、容忍失败就是必须遵循的科研规则。一个有野心的大国,一定要表现出这样的战略眼光和发展决心。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其陈秀雄教授、王兵教授在微分几何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证明了国际数学领域20多年未解决的两个核心猜想——哈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国际顶级数学期刊《微分几何学杂志》前几天也发表了这个成果。论文篇幅超过120页,从写作到发表历时11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微分几何是物理学、天文学、工程学等学科的重要基础,主要通过微积分来研究空间的几何性质。由于宇宙膨胀,热胀冷缩,很难找到理想的结果来分析和解释,也注定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每向前一步都将是极其困难的。十年磨一剑,一定会有所成就。陈秀雄教授和王冰教授用自己的努力学习,让人看清了自己学习时应该是什么样子。为了应用新的思想和方法,他们花了5年时间完成论文,为了验证结论,他们花了6年时间理解新概念和新方向。11年的春秋生动地说明了“坐冷板凳”的执着与坚韧,曲折反复地展现了基础研究的艰辛与孤独。“就像写小说”“是逻辑驱动而不是情节驱动”。面对采访,王冰对自己的内心是那么坦诚,只享受着无比的快乐。这种工匠般的专注与宁静,在浮躁喧嚣的时代尤为稀缺。
这恐怕是基础研究给人的第一印象。着眼现实,“坐下来”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而能放置“冷板凳”的环境就更难得了。虽然选择走上科研之路,尤其是基础研究之路的学者,对于严谨的研究和“坐冷板凳”有着相当大的心理建设和期待。但当SCI、专利、引文等功利性评价机制走在前列时,职称、项目、职称等量化晋升之路崎岖而漫长,尤其是在“产出比”和“转化率”的催促下,不容易维持初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一个可以放置“冷板凳”的环境是很珍贵的。这两位教授之所以能埋头学习11年,与中科大微尺度研究中心的包容性支持密切相关。在这里,我深信“优秀的人不需要考核,他们会鞭策自己,互相促进”,每三年才能通过一次信用考核。正是这样一种灵活的机制,让人才能够有计划地设定雄心勃勃的目标,并脚踏实地地完成它们。
基础研究很少有“噼里啪啦”的时刻,但是失败了上千次,所以宽松的研究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青蒿素,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尝试了380多种提取方法,做了191个实验寻找有效成分;为了破解MD5密码,密码学家王小云手写了400多页的算法,并推导出数百个方程来得到确切的结果。随着人类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各国对创新的不断重视,“问题越基本,解决时间越长”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容忍“十年不唱”等待“一鸣惊人”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管理方式,而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唯一途径。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很多大学都在推行“终身教授”制度,即通过一两篇专著和几篇论文进行素质鉴定人才后,不经考核就永久录用,以“严进宽出”的方式为科研人员搭建平台。国内多所高校也在探索“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学位水平的唯一依据”等制度创新,打破“四迷信”的迷信,使智力源泉充分流动。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摒弃实用主义取向,打破“今天长粮食,明天收粮食”,创新活力将进一步释放。
推动科技发展,基础科学建设是关键。今天的应用科学成就,几乎都是建立在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前30年基础科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之上的。目前,“中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都不清楚。”这意味着迈向创新型国家,加强原始创新,做大基础研究是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不断打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引导更多人参与。如果说基础研究的基本特征是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那么愿意投资、鼓励试错、容忍失败就是必须遵循的科研规则。一个有野心的大国,一定要表现出这样的战略眼光和发展决心。当然,推动基础研究,政府部门不要“剃头挑脑”,企业、社会、民众都要参与。超越传统的“科学家研究——工业实验——企业产品”的生产、学习、研究模式,在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的同时,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主动出击,让我们的基础研究在“两轮驱动”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不求一服之利,天下之利者必求之利;这会儿制定一个扎实的计划是有好处的,对天下人更有好处。”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创新”出现了15次。“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的科技解决方案。摒弃功利主义倾向,回归科学研究的本真,创造适合艰苦研究的科学研究生态,让人才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顽强应对关键问题,勇攀高峰,中国的科学技术必将突破基础研究的瓶颈,攀登更辉煌的高峰。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包楠
流程编辑器五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