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百姓生活网 >> 财经 >> 文章正文

年薪百万 前几天离开了体育行业

发布于:2021-02-06 被浏览:3807次

文姬柴佳音

编辑王童吴晴

来源与中国网相同

“谢谢,再见。”公司前台有徽章和Logo的照片是潘一离职前发的最后一张朋友圈。

简单的告别,却充满了潘一的悲伤。作为一家中小风险投资机构的高级投资经理,潘一在“强制跟进”的政策下几乎入不敷出,所以他选择了离开。

“在我们的组织内,投资经理、高级投资经理、投资主管和合作伙伴必须关注投资。位置越高,投资比例越大。”潘一告诉中国投资网。

潘一的水平不高,每个项目的投资额都不算太大。但是投资过的项目多,投资频繁,一年工资基本没剩多少钱了。

最让潘一尴尬的是,“我们投资的项目都在前期,退出的路还很远。对于正在投资的投资者来说,退出收益是多少?”

事实上,再过一个月,潘一的年终奖就要颁发了。但是在组织负责人的号召下,潘一觉得此刻“赶快离开”是正确的。

年薪百万,亦不堪巨额跟投之苦

2021年初,杜也选择了离开:他告别了一家大型私募基金,回到了之前工作了6年的律所。

让年薪百万的杜做出“吃回头草”的决定的,是一家纸媒机构与LP签订的“后续投资合同”。

与不同,杜接受的“强制跟进”指令不是来自GP组织,而是来自资金链前端的LP。“因为那时候是单个LP的单个基金,投资的是单个项目,LP的话语权很大,和合同上已经写好的投资条款没有谈判的余地。”杜告诉投中。

根据合同,由杜当时负责的5亿元专项资金将全部投入到一个仍在研究开发的硬科技项目中。"机构投资者需要按基金投资额的1%投资于全体员工."LP在合同中有说明。

以此计算,整个投资团队需要的总投资为500万。作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杜获得了100万元的个人投资额度。

“我不可能把年薪‘扔’出来做后续。我觉得这很不合理。”杜对说道。所以没多久他就离开了基金合伙人。

2021年1月初,杜办理完辞职手续,一周后加入律师事务所。

“说实话,我当初进入PE行业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会回到律所。”杜直言道:“不过,我这次可能被后续事件震惊了。我做好离职计划后,没有考虑其他体育院校,直接去了原来的工作。在这个阶段,我至少要保证自己的收入不下降。毕竟养家还是有压力的。”

出生于90年代的潘一自嘲说:“单身狗吃饱了,全家不饿”,他有信心再聪明一点。离开公司后,潘一没有选择立即加入新公司,而是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

在过去的一周里,潘一的朋友圈静悄悄的,一片空白。在新疆滑雪,他说:“不用工作的时候,我觉得神清气爽。农民工的痛苦将在春节后留下。”

一笔赚80万的时代不再,如今“跟投不如买股票”

、杜所经历的“强行跟进”现象,实质上是GP、LP与投资者“共担风险”的一种尝试。

“通过跟随投资,希望机构中的每一位投资者都能有GP的责任感。”医疗基金创始人姜坤瑞告诉中国投资网,市场上很多投资经理其实都是FA心态,项目搭配起来一切都好。有的人推项目的时候夸大其词,回避重要的事情,只是为了快速投资,其实对整个基金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如果你有自己的真金白银在里面,投资者会谨慎得多。“他们所想的不再是下一分钟,而是未来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项目发展。”姜坤瑞说。

邓冉宇认为自己是一个“有长远思维的投资者”。

2011年,邓冉宇加入了一家人民币基金主管,一年后,他在B轮投资了一个自己团队牵头的互联网项目

,该项目于2016年上市,邓然宇在机构退出后一笔拿到了近80万的奖金。

“我们机构没有强制跟投,但是大部分自己投的案子同事们都会跟一笔,金额也没有很明确的要求,只是一个大概的比例范围。”邓然宇告诉投中网,“当时拿到跟投奖的项目是自己全程跟进的,算是非常了解。虽然当时经验尚浅,但是我对于项目的发展前景、IPO可能性是有个基本的预期的,做出个人跟投的决定时几乎没有犹豫。”

那时,初尝甜头的邓然宇决心“趁着年轻再搏几次”。

但是,天不遂人愿:资本狂潮并未持续,各个端口迅速收紧之时,市场在被迫变得冷静。

“2018年开始,很多之前投资人追着投的项目,都‘凉’了。”邓然宇回忆称,其所在投资团队本来对几个大热的被投抱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到目前为止,有些项目已倒下,有些项目已被巨头吞并,IPO好比天方夜谈。投资人的跟投奖金,自然也已成为泡影。

邓然宇表示,若仅出于对跟投奖金的考虑,未能IPO的项目基本就可算作是VC/PE从业者的失败投资。“被回购或被并购的项目大概率卖不出什么好价格,谈何跟投奖金?”

2020年开始,邓然宇无奈地看到,VC/PE从业者拿到跟投奖金更难了。

“这两年,一级市场的项目估值太高了。”邓然宇告诉投中网,“早些年我们跟投的成功率还比较高,就当买原始股了。但现在投项目,动辄20倍的PE,我们还不如去买股票。”

疯狂的估值,已终结跟投暴富的神话?

疫情后时代,投资人“急速抢项目”的风潮,催生了一级市场内头部项目估值的火速攀升。

目前,科技、医疗等热门赛道的项目估值显著上涨,且交割时间明显缩短,留给机构的估值议价空间被不断挤压。

“很多项目企业在选择投资人的时候,就看估值和速度。谁给的价格高就要谁的钱,谁给钱快就要谁的钱,怎么简单怎么来,不尽调是最好的。”杜旭尧称,“如此一来,被争抢的项目估值只会越来越高。”

不只是中国市场,Preqin数据显示,2020年,由于头部基金募集到了更多的资金,全球一级市场整体项目的估值持续攀升达到840亿美元,同比提升34%。

“从全球的市场环境来看,目前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好的卖家市场,部分公司确实有千亿估值的逻辑与理由。”蒋昆锐对投中网表示,“但同时,不排除有些公司估值虚高。如果这些公司估值骤降,解禁期过后,当初不顾一切投了进去的机构的收益也并不理想。”

而当诸多机构无法达到预期收益,投资人通过跟投来实现暴富的梦想便显得不切实际。

尤其是,当昔日的明星项目经营出现滑坡,无力支撑高点估值,“无人输血”的惨剧将迅速上演,企业倒闭或许就在一瞬间。

那时,投资人的跟投款,也就自然而然地打了水漂。“我亲眼见过朋友押了半年的工资在一个科技项目上,当时他们判定项目的团队和模式都很优质,但是资金链断裂后,没有机构愿意在原本的高估值基础上接盘,项目两个月就‘死’了。”邓然宇称。

“现在投资人跟投一定要有愿赌服输的心态。”邓然宇表示,“市场上已经没有什么便宜的好项目了,优质项目都很贵。那么多钱跟投出去,项目能不能跑出来还要靠一定的运气,投资人的心理素质要过硬。”

但是,从业10余年的邓然宇坚信,当下疯狂的估值泡沫必将破裂,行业也终会迎来价值回归。那时,投资人的跟投也会变得更加理性且水到渠成。“跟投自由,这一天会来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潘毅、杜旭尧、蒋昆锐、邓然宇均为化名)

标签: 项目 投资人 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