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百姓生活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姜:刀剑为六朝道教所用 剑不仅是一种仪式工具 也是一种法器

发布于:2021-02-03 被浏览:3852次

剑的结构

文/江

说到最知名的古代兵器,我觉得肯定是剑。从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的天剑,电影《卧虎藏龙》里的绿鬼剑,霹雳布袋戏里的剑,或者动画《缘分》系列里Saber的宝贝,到各种电子游戏里的剑,剑几乎排在了最重要人物爱用的武器之首。甚至连从未在战斗中使用过、只在故事中出现过的方上之剑,也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就像古人给的“百兵之王”的称号一样,剑确实是兵器行业的明星。

也许剑的单一功能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与耙子或斧头不同,剑是由工具演变而来的武器;与刀、叉或弓箭不同,它们除了用于战斗外,还可以用于狩猎。铸造一把剑所需的钢铁和锻造成本往往远远超过其他武器。所以剑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得到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剑是一种高贵的武器。正因如此,剑成了地位的象征。

古装剧中,侍卫或衙门侍从都是级别较低的武者,他们佩戴的武器通常是朴刀或腰刀,只有地位较高的才能佩戴佩剑。在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刀剑仅限于士大夫以上阶层,见于《周礼》。

这柄据说是名剑。铁剑暴露在外容易生锈。为了更好的保存,剑往往会附上剑鞘,而地位较高的人往往会装饰剑鞘以增强美观。图中这把剑是用剑柄装饰的。最常见的装饰品还是玉石。

剑的故事

剑的独特地位使得剑的故事特别多。比如著名的“季札挂剑”故事,甚至后来的武侠小说都说“剑死了剑还在”等等。这说明剑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剑客精神和抱负的体现。比如战国奇人冯谖,虽然一开始一无所有,却总是带着剑,甚至不满足的时候还拿着矛唱歌。他背后的精神是表达他不放弃自己非凡才华的野心。

赣江和莫邪双剑

在中国传说中,剑的精神甚至超越了使用者的层面,人和剑是一体的。在《赣江与双剑》的故事中,吴名剑之妻剪下头发和指甲丢入炉中,象征性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版本说为了剑功舍命,将她丢入炉中,动漫《潮与虎》的兽矛借用了这个典故),才成就了两件法宝。

衍生故事《三王之墓》中,赣江之子赤壁,毫不犹豫地用剑和头去信任从未活过的英雄;然而,贵族们并没有被财富所迷惑,而是为了完成替楚王报仇的使命而杀死了楚王,最后更加慷慨地赴死,履行了“不还债”的诺言。在这里,剑不仅象征着剑客真诚的精神和殉道的崇高精神,也是重义轻利、重诺轻自杀的侠义精神的体现。

在施咒者和使用者真诚精神的影响下,剑已经成为许多神话和传说中的精神武器,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国家都是如此。

欧冶子是同时代的著名工匠,曾经制造了五把著名的宝剑,其中的宝剑以和吕为首,“杀而死”,杀死无辜的人埋葬死去的女儿,自己走了出去,“水似楚流”,选择了自己的师傅去了楚王那里.真的是一把有个性的剑。

剑的传说

《晋书》,张

华见空中牛、斗两星宿间常有紫气,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后,认为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于是起出了古代传说中的两把楚国名剑“龙渊”与“太阿”(另有一说:这两把是干将、莫邪剑)。而日后剑又从佩者腰间飞入水中,双剑化龙复合而去。

另一传说为,有人盗入仙人王子乔的墓,发现墓穴中仅有一把宝剑,剑作龙吟虎啸之声,破空飞去。

在这些传说中,剑是有自我意识的神器;而在历史上,自六朝道家开始习剑起,剑遂被人们认为具有降魔伏妖的能力,不但是礼器,也成了法器。随着地位日益特殊,剑与其原本的战场兵器角色也越来越远。例如,桃木剑就是民间道士常用的法器之一。剑独具的“正气”特性常见于传说中。现在台北的剑潭,据说正是由于国姓爷郑成功投剑入潭斩杀害人的鱼精而得名的。

形状左右对称、长而直的剑,具有不偏不倚、刚毅端正的美德,是君子的象征,更是正道与侠义精神的保护者。李白《侠客行》有诗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写活了剑客的潇洒,而其所引用的出自《庄子·说剑》的典故,更是兼具哲理性与艺术性,充分说明了中国剑道中的王道思想。

剑与王道思想

剑道哲学思想与王道哲学思想,是互相影响的。

中国的剑法与世界各地的剑法有很大不同。若说刀法重砍劈,剑法则更重刺击。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兵器向来以种类繁多著称,剑无论长度或重量皆无优势可言,剑的长处在于其轻灵迅疾,以柔克刚。

这就区别于外国武士常见的持剑角力(日文汉字写作“锷迫”)。“棍无两响,剑无双碰”是中国武术上乘境界的写照。武术界有“百日刀,千日枪,万日剑”之说,可见剑之难练。然而一旦学成,也就几近无敌,正像是求道的精神。

在剑术与道家思想相互作用之下,武侠小说乃至电影、戏剧中,常出现潇洒御剑的剑仙,如“蜀山”系列即为其中代表,紫、青双剑等宝器更是深具灵性的神物。霹雳布袋戏中的傲笑红尘也秀过一手御剑飞行的绝活,看得外国人啧啧称奇。

其实,真正懂剑法的高手务求人剑合一,使剑时劲透剑锋,灵动潇洒,比画时则往往点到为止,以或刺或削的技法,迅速制住对手要害却又不伤其性命。台北武坛创始人刘云樵大师就有以剑法服人的故事,正可说是中国剑法与精神的最佳体现。

剑,果真是深具君子风范的武器。

宝物档案

这两把剑,剑柄上都有名为“后”的箍。其中一把上有铭文,而另一把的剑身上有双色的菱纹,这是利用古人的化学知识,进行表面镀制的结果,既美观又可以保护剑身

古铜剑

自青铜时代至晚近的铁器时代,剑在造型上有了不小的变化。青铜剑的形状基本上较近似于矛头的加长版,短柄而宽刃,其柄上往往有称作“后”的箍,效果类似于戒指,用以稳固手指抓握,避免因反作用力而滑脱(有些还会另外加装握柄)。

这样的基本形态一直持续到汉朝,除长度增加等有限的改变之外,均无太大变更。而现代铁剑的基本雏形可以追溯到唐朝,这时的剑跟古铜剑在造型上已有了实质上的不同,此后一直维持这个样式而没有太大的变化。

晚近的铁剑剑身比最初细长了许多,风格也由斩击改为刺击。所以,中国剑的形态,可说是自唐朝起统一的。

故事档案

庄子三剑

《庄子·说剑》的故事背景发生在赵国。赵文王沉迷剑术,造成国家衰败,太子忧心之下遂请庄子前往游说。聪明的庄子投其所好,扮成剑客晋见赵王,夸称他自己的剑术:“十步内杀一人,千里之内无人能挡。”赵文王一听大惊,于是从门下剑士中找了五六位最强的,要借此见识这“最狂之剑”。

然而,就在比剑时,庄子利用这秀剑的契机,提出“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的论题让赵王选择。天子剑的范围与胸怀,广大到以全天下为利器;诸侯剑善用智勇贤能之士,亦得以称霸四方;唯独赵王所喜好的庶人剑“上砍脑袋下斩肝肺,跟斗鸡没有两样,徒伤性命却毫无建树”。

在庄子巧妙说服之下,赵文王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无知而振作起来。庄子不仅辩才无碍,对人性心理的掌握更是精准。《庄子·说剑》的原文非常精彩,是古典文学中的极短篇典范,值得推荐。

宝物档案

干将莫邪

传说中,干将、莫邪双剑是合六金之英而成的神兵利器,剑分雌雄,分别以干将、莫邪夫妇的名字为名。其中雄剑干将上有如龟壳般的六角纹,而雌剑莫邪则是水波状的脉理。其实不只是干将、莫邪,古今中外有许多宝刀或宝剑上都有因反复淬炼而呈现的独特纹理。一说这是著名大马士革钢(中国古代称为“镔铁”)的特色,通过锻打脱碳得到理想的剑刃强度。

然而真正的大马士革钢制法早已失传,但干将、莫邪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这对宝剑名气实在太大,甚至几乎成了中国宝剑的代名词;在动画Fate/StayNight中便成了角色Archer的代表性武器,只是被改成了投掷式武器的弯刀造型。图为郭常喜老师仿古而制的干将、莫邪双剑。

宝物档案

秦王剑

秦王剑

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秦王虽然扯断了袖子而得以从荆轲的匕首下逃命,但情急之下竟拔不出背上的宝剑,不得不狼狈地“绕殿而走”——绕着大殿没命地乱跑,直到有人出声提醒才想到弯身拔剑这个办法,终于得以脱困。史上真正的秦王剑到底多长,后人无从得知,然而陕西出土的古文物中,有长达近百厘米的长剑。当时的冶炼与工艺技术之高,确实令人吃惊。

故事档案

冯谖弹铗

冯谖,这名字对许多人来说或许陌生,却与我们熟悉的“狡兔三窟”成语有关。这位打造孟尝君传奇品牌的魔术师,出场方式十分传奇:他自称“无嗜好”,更“无专长”,仅有一把始终不离身的佩剑,剑柄却很粗犷地用草绳缠着。

这突兀形象引起孟尝君的兴趣,便收留了他。

成为食客后,冯谖居然嫌待遇不佳,三番两次弹铗(jiá,剑柄)唱歌说不如归去……器量大的孟尝君从善如流,对他所提出的伙食、座车和安家要求通通照办。

某日,孟尝君找人出使薛邑收债时,冯谖遂自告奋勇,临行不忘询问收回的债款要买什么回来。孟尝君的回答很有趣:看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呗。冯谖出发后没多久就回来了,报告说买了主公家唯一缺的“义”回来。怎么买?以主子的名义免了穷人的债,债券什么的一把火全烧光了。孟尝君一听血压瞬间飙高,只好“请先生去休息”(应该是孟尝君自己气到头昏眼花要去休息才对)。

这让人傻眼的举动,事后证明跟美国当初买下阿拉斯加的著名公案“Seward’sFolly”一样,投资眼光之远超乎常人想象。日后孟尝君受齐王逼迫,回到自己的老封地薛邑时惊呆了——还没入城,一路上就全是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深受感动的孟尝君这才回顾冯谖:“我终于见识到先生当初所买的义了。”

正式上场的魔术师冯谖笑着回了个千古名句:“狡兔三窟才可以有恃无恐,且让我为您再挖两个吧。”于是漂亮地施展了外交手腕,让魏国大动作挖角孟尝君。听到消息的齐王吓坏了,连忙重礼将孟尝君请回朝中,更依其要求将祖宗祭器传到薛邑建立宗庙——孟尝君的封地于是有了国家级的重要性。于是“三窟已就”的孟尝君,终身高枕无忧。狡兔三窟、高枕无忧这两个成语,加上“冯谖市义”的典故,全出自这位奇人。请读者参看《战国策》。

值得一提的是,剑在这篇故事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若当初冯谖敲的不是剑而是碗的话,想来只会被当成普通乡民吧。

知识档案

刘云樵大师

刘云樵大师是台北武坛国术推广中心的创办人,所学渊博,太祖拳、螳螂拳、迷踪拳、八卦掌等均深得其要,尤娴熟劈挂掌与八极拳。拳法与兵器皆精妙非常,实可说是近代武术界的传奇人物。

刘云樵

一九三六年,天津租界善于剑道的日本军官太田德三郎蔑视中国武术,以为中国武术不过如舞蹈、体操之类,毫无实战效果,并公开挑战。刘大师得知此事后遂接受挑战,邀对方以木剑公开比剑。对战时,太田挥剑直攻,刘大师侧身避过后“一剑化三影”,连续刺中对方胁下,数剑将其击败。太田乃叹服于中国武术,弃剑投降。

此事之始末记载于台北武坛网页刘大师生平介绍之中。此外,日本漫画《拳儿》里也有许多关于刘大师事迹的介绍。

知识档案

双剑

双剑战力分析

双剑

除了单剑之外,也有使用双剑的场合。外国的双剑往往是一长一短,连日本二刀流也是如此,唯独中国的双剑是两把一样长的剑。另有一种双剑像是单剑剖半,装于一鞘内,这样虽携带方便,使用起来却不太顺手。

在传统中,双剑往往是女性使用。例外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他的武器正是双股剑。有趣的是,这点与他能屈能伸,在三国君主中最具阴性特质的风格相符。

宝物档案

青冥剑

金庸《倚天屠龙记》中倚天剑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曹操的佩剑;《卧虎藏龙》中的青冥剑同样也与三国名人有关。

据负责打造李安电影《卧虎藏龙》中青冥剑的郭常喜老师说,青冥剑是当初吴大帝孙权所有的六剑之一,这六把剑的名字分别是白虹、紫电、辟邪、流星、青冥、百里。这把剑得名的由来据说是其剑身上铭刻有龙纹,在剑锻打完成后拿去冲水冷缩时,青苔粘在凹痕处,这把泛着青光的剑遂被命名为青冥剑。

典故的真实性虽然跟鱼肠剑一样不可考,但古人对于兵器鉴赏与命名的风雅情致却由此可见一斑。

属性——斩切、穿刺

关于剑的攻击属性需特别解释。春秋战国早期的剑以斩切为主,近代剑法则改为穿刺;且相对于劈砍,攻击模式变为耗力更低且更具技巧性的挑、抹、削等“顺势将剑身往对手身上带去”的方式,因此虽仍是割裂型伤害,但与靠力量为主的斩切已不相同。使用者必须对武器性能与敌我能力掌控自如才行,不能只一个劲儿地把武器往对手身上劈。从六维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代表中庸之道的“百兵之君”,各项指数都颇为平均。

(本文节选自蒋丰维所著《中国冷兵器图典》由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授权发布。)

华文好书选读

《中国冷兵器图典》

蒋丰维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11月

本书翔实载录冷兵器时代的单兵、城池攻防战具、火器、车骑、水战船舰与阵形,以战力分析、兵器图解、演进小史、宝物档案、故事档案、知识档案六大板块,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各项兵器的特点、使用手法、形制流变。

本书既是一部古代兵器图文大观、一部冷兵器发展史,也是一部冷兵器艺术鉴赏图典、冷兵器艺术史。

华文好书

ID:ihaoshu233

标签: 干将 双剑 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