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百姓生活网 >> 生活 >> 文章正文

美的形式是对内容的尊重和赞美 ——法门寺唐代宫廷茶具的启示

发布于:2021-01-28 被浏览:3309次

作者:向

举世瞩目的陕西扶风千年古刹——唐代法门寺地宫内,除了释迦牟尼佛指骨遗物和大唐帝国的无数珍宝外,还有一套精美的唐代宫廷茶具。据考证,这套唐代皇室使用的茶具是目前世界上等级最高的茶具,也是中国茶文化考古史上最完整、最完善的茶具发现。这些茶具有:茶辊、茶壶轴、罗筛、臭斗、茶螺子盖、银勺、长柄勺、三条腿摩羯座银盐桌、盛放茶饼的金银丝打结笼,以及一套茶碗、茶盘等皇家正品。这套茶具由金、银、玻璃和秘密瓷器制成。它设计精良,构思巧妙,工艺精湛,用料豪华,代表了唐代茶道的最高水平。(见图1)

图一组图:金大紫

图1组图金摩羯座银盐桌(左)金茶则茶(右)

图1组图镀金银锅轴

值得注意的是,专家们在对其用途进行整理和研究时发现,这些茶具不仅是唐代饮茶习俗“煎茶法”的茶具,而且在晚唐乃至宋代还具有饮茶习俗的功能,即“点茶法”。换句话说,从这套茶具中,有几个明显的“点茶”装置是在唐末宋初开始使用的。从这些茶具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宋代“点茶法”的萌芽,或者说我们已经开始使用“点茶法”。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中,唐宋时期的茶道应该是最辉煌的时期,但唐宋时期的饮茶方式是不同的。

唐代饮茶的方法,如唐代陆羽《茶经》所说,是“炒茶法”。

图1组图玻璃茶碗和茶碟

图1组图装有茶粉的龟形容器

图1组图秘密瓷茶碗

据《茶经》记载,唐代消费的茶有四种:粗茶、散茶、端茶、饼茶。由于陆羽的大力倡导,唐宋时期基本都是喝饼茶。饼茶的制作是将收集的茶叶放入甑蒸;用臼杵捣碎,制成蛋糕;再烤一遍,用纱布穿上密封备用。喝酒的时候,把蛋糕拿出来烤,让它变香;粉碎,过筛,放入锅中蒸煮。做饭时要特别注意水的温度和热度。陆羽提出了“三开水法”。即水沸腾时释放盐;水开两次,舀一瓢水,往一个方向倒适量茶粉,拌匀;水开三次,把之前舀出来的开水,按上涌的茶粉,然后放到碗里趁热上桌。这就是唐代的“炒茶法”。当然还有很多更精细的东西需要注意。

图一组图:金茶

陆羽的《茶经》,是对中唐以前茶文化发展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到了晚唐,饮茶法有了发展,取而代之的是“点茶法”。点茶法是晚唐直至宋代一直使用的饮茶方法。唐人苏廙的《十六汤品》,是一本继《茶经》之后由煎茶法向点茶法过渡的著述。其中对用柴、用器、火侯、汤侯以及茶水的比例等都做了生动的比喻和精到的论述。

图1组图 金银丝结条茶笼子

所谓点茶法,即是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之中,再冲入沸水,用茶筅随时在碗中搅拌。水与茶末调和出汤花,汤花的颜色越白越好。点茶法关键就是在“点”上,即用开水冲点杯中的茶末,收止自如,持续不断,水量适中。如《十六汤品》中说:茶形成膏后,需迅速冲注出泡沫、汤花,如果手臂颤抖,只将注意力放在瓶嘴上,若注若停,汤不顺通,茶也不均粹。(见图2)

图2  辽墓壁画:点茶图、煮汤图

到了宋代,点茶又叫做“斗茶”、“茗战”。当时宋皇室使用的都是“北苑龙凤团”饼。“龙团”是专门进贡皇室的,因此茶质优等,做工精致,从而效果也很明显(见图3)。

图3  宋·龙凤团茶图谱

具体地讲,以点茶方法进行评品茶艺技能的竞赛活动称为斗茶。北宋大文豪范仲淹曾作《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斗茶的情景: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彩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分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山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期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其。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靠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斗茶时,先选择精良的饼茶,在碾磨前须用干净纸包起来捶碎,然后立即碾磨。碾后的茶末放在茶罗上过筛,筛得越细越好,这样的茶末入水后才能漂起来,汤花也能凝结。筛好茶末,随即把杯、盏温一下,然后调膏。即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盏中注入一点沸水,把茶末调成膏状。接着将是点茶,首先把开水冲入杯、盏内,冲时须冲点,注水迅捷,断水利索,水从壶嘴中喷涌出来形成水柱,不能断断续续。然后再用茶筅搅拌、旋转,使茶汤表面色泽鲜白、均匀,汤花要紧贴盏沿,这叫“咬盏”,以保持时间久者为胜。汤花散退较快的叫“云脚散乱”,为输家。(见图4)

图4 宋·斗茶图

从斗茶的竞技中又引出另一种趣味盎然的茶道形式——分茶。分茶是在注水过程中,通过控制“注”水的速度、落点和茶汤的温度、浓度等,在茶汤表面形成不同的物象、构成各种图案,形状可以千变万化,颜色对比分明。时而如云,时而如树,却又须臾散灭。时人谓此为“茶百戏”。亦有人称之为“通神之艺”、“水丹青”。据说当时有个叫福全的僧人精通此道。他能在一瓯茶中幻化点注出一句诗来,如果同时点四个瓯,便能分别注出一首绝句。传说宋徽宗亦精于此艺,还为近臣演示过,可惜此法已失传。杨万里有诗为证: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尸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何答。

(见图5)

图5 唐·邢窑执壶

图5 五代·青釉执壶

图5 北宋点茶用的汤瓶

图5 宋建窑兔毫盏

当时的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等都乐此不疲。他们品茗、赋诗、作画,留下了许多千古名作。他们把茶道和诗书画文融为一体,使品茗具有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茶道文化是一种艺术,因为它追求心理的和谐,形式的美感;追求青葱的碧绿,诱人的雪白;追求动作的柔美、沉稳;追求环境的清幽、雅致。轻而不浮泛,陈而不呆板,是一种“白云在幽谷,青山出远林”的宁静和悠远。而这一切,在唐宋茶道中都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这样说,唐代的煎茶;宋代点茶、斗茶和分茶,将中国茶道的形式美发展到了极致(见图6、图7)。

图6 唐·宫乐图 局部(描绘唐代妇女饮茶的豪华场面)

图7  宋·赵佶文会图 局部(描绘宋代文人雅士盛大的茶宴场面)

那么,唐代法门寺宫廷茶具带有宋代点茶法萌芽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

1、在唐代煎茶法中必须要有茶鍑(煎茶用的),而宫廷茶具中没有(见图8)。

图8 五代白釉风炉、茶鍑

2、宫廷茶具中的茶碾子和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描述的宋代点茶法用的茶碾子十分吻合。

3、据陆羽《茶经》所说,唐煎茶法不需要把茶末筛得过细,并非越细越好。而宋点茶法恰恰需要。唐宫廷茶具中的茶罗子极细,是50目的,正好适合点茶法。

4、陆羽《茶经》中没有提到焙烘茶饼的笼子,而宋代蔡襄在论述点茶法的《茶录》中却提到了。

5、唐宫廷茶具中的一套玻璃制的茶碗和茶托应属于十分典型的点茶法的茶具。

如此种种,都说明了唐代法门寺地宫的宫廷茶具具有宋代点茶法的某些功能。对唐、宋茶道的过渡起了重大作用,为推进中国茶道的形式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茶道,到了明代,具有了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的改变。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在饮茶方式上也从“煎”、“点”变为直接冲泡茶叶,自然也就简化了茶道本身固有的许多形式美。这当然也有许多其他因素。从普及茶道的角度上看,这是个好事,人人皆可自己动手沏上一杯好茶;但从整个茶道发展历史上看,又不失为一种遗憾。试想,如果没有当年唐宋茶道形式的完备和美好,能有今日的闻名全球的日本茶道吗?(见图9)日本茶道是从中国传去的,是可以作为国家礼仪接待国宾的。而我们曾经是一个有着多么辉煌的唐宋茶道历史的国家,今天,面对历史却无话可说。

图9  日本茶道茶具

时光一下子转到了公元2004年,距唐代开国元年——公元618年已经飞逝了一千三百多年了。今天的中国正逢繁荣昌盛,国富民强,仿佛又回到了“大唐盛世”。人们又开始了对茶道的尊崇和爱戴。将中国茶道精神发扬光大,将茶道的形式美规范、完善,恢复中国茶道旧日的辉煌指日可待。

盛大的婚礼是对纯洁的爱情的尊重;隆重的宴会是对尊贵的国宾的尊重;华丽的盛装是对晚会主人的尊重。同样,完备美好的茶道形式,也是对中国茶道精神内容的尊重和礼赞。

标签: 茶道 茶具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