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百姓生活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斑斓志》:苏轼也有阴暗面吗?

发布于:2021-01-24 被浏览:3318次

缘起

今年10月份,一个朋友给我链接留言赠书,告诉我:留言,我会请全家人来夸你。我一看,其实是一本关于苏东坡的书,马上就被感动了,就留言了,运气选的。

但是,只有喜欢的前五名才能获得一次赠书,这个平台上的竞争太大了。连续两天朋友圈太落后。无奈之下,我做了一件很打扰别人的事。

幸运的是,很多朋友给了我对这种侵扰的包容和支持,让我如愿以偿的得到了这本书。

收到书后,因为考试忙,一直没打开——。真的不想随便辜负那么多愿望。

现在终于认真看完了这本书,是对这186位朋友的告白,也是送书的平台。

谢谢你邀请我!

苏东坡:生命就像,一条大河

文字/东丽

《斑斓志》是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关于苏东坡的最新力作。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人”,我想给打算读这本书的朋友两个个人建议。

第一,走进这本书,脚步请尽量慢一点。没有按照苏东坡的生活时间顺序来叙述。如果太快,会觉得内容枯燥,结构凌乱散漫,甚至中途弃书。只有慢慢沉浸在作者的叙述中,你才会看到那些闪耀的思想。

严格来说,第二,不要期待作者讲述苏东坡的逸闻趣事。不是传记。是作者的讲课稿(网上没有讲课视频,配合视频可能会更好)。讲苏东坡的《风雨六十年》,讲解作者的思路,分七个题目,意思是借东坡的酒杯,自己斟块。

从“源与流”开始,到“大河入海”结束,书带领读者全面领略东坡的“大河”:既歌颂了水面上的水与光,又不回避河底涌动的暗流;既有壮丽的地方,也有平静的时代。

很多作品都把苏东坡当神吹,这本书把苏东坡当人写。

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如此有名,以至于他的光芒覆盖了一切。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乐观豁达的气质,他的全面的事业,他的豪放的文笔。

算了,东坡只是个人。

在这本书里,张伟老师对东坡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也理性地指出了东坡作为凡人的局限,甚至是——的阴暗面。

比如,他在肯定东坡政治成就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东坡在米州筑超然台、在杭州造迎宾官船、在徐州造黄楼、载歌载舞的一生,都是“作为一个掌权者”还有就是奢侈。"

作者从制度上揭示了苏东坡不得不随波逐流的原因:在“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下,“一切入者必有一份”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个人,不是要不要的问题,也不是能不能收拾自己的问题,而是不可避免的制度结构,是必然的归宿和结果。"

最突出的是对东坡和张盾恩怨的分析。

长的

久以来,章惇一直都以阴狠恶毒的形象存在于东坡的故事中,仿佛东坡所遭受的一切苦难,祸首就是章惇。

作者却说,在乌台诗案发生后,“后来对苏东坡施以最大恶手的章惇,在当时竟然冒着生命危险全力搭救。”

对于两人的恩怨,作者提出了一个基于人性的视角:章惇对苏东坡出手之狠之恶,已经超出了能够理解的范畴,其中肯定有更大的因果在。

并告诫我们,“结论很容易做出,一吐为快也很爽,但历史和人的真实却不一定在这种简单和快意的抒发中得到还原。”

而对于人们一直称道的东坡对章惇沦落后的“宽容”,作者认为这其实依然是“冷酷对决的继续”,“对苏东坡而言,这也是给予对手一次最直接的迎面痛击。因为只有如此,他才能站上不可企及的道德和人性的高度。”

让人读来遍体生寒的是这一句:“苏东坡愈是如此,就愈是令对手费解和伤绝。这如果是故意的,那就有些可怕了。”

虽然作者的观点缺乏有力的证据(这样的心理,即便在当时,应该也没有证据可言吧),虽然我们都不情愿自己所热爱的东坡先生是这样一个人,但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也并非完全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别忘了,所有的“英雄”,一样是血肉之躯。

很多作品都只从低处仰视苏东坡,这本书则从高处俯视苏东坡。

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苏东坡屡屡遭难,南北奔突,为何不于流放中途逃离?

在信息闭塞、交通欠发达的古代,这是完全可行的一个方案。

尤其,东坡还是那么挚爱自由的一个人。

作者对这一假设进行了详尽分析后认为,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最为重要的,是“为仕之惯性”,“作为耕读传家的苏氏家族来说,所能达到的至境就是入仕为官,这条道路一旦踏上,也就成了不归路。”

最让人折服的,是作者对苏东坡在新旧党中处境的分析。

在第五讲“世间恩怨”第一个专题“搬动一张桌子”里,作者先从人的惰性与冲动说起,对改革的发生以及必然会遇到的阻力从本质上进行了精辟讲解。

在此基础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北宋新党和旧党对峙的真实状况:由一场变革引起,开始出于对国家的忧虑,后来则附加了权力争夺、意气用事、党派利益等诸多复杂因素。

至此,本来对国家改革态度比较积极的苏东坡为何站到了王安石对立面的原因便很清楚了:

“在苏东坡眼里,那些变法者不是为了维护体制,也不仅是忽略了天下百姓的安宁休息,而是冒险急进、不惜以牺牲朝廷和国家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个人政治野心的人;更有甚者,他们集合宵小,将一些不良之徒招于麾下,形成了朝中政治的一股灾殃”。

当旧党得势之后,基于同样的原因,他又成了自己人中的“反对党”。

很多作品都止步于苏东坡那个时代,这本书却把目光从千年前拉回,直视当下。

他写东坡与子由、妻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慨如今再也找不到古人的那种依恋和陪伴:“数字时代的加速度生活,在某些方面提高了人类的生存品质,在另一些方面又留下了隐忧。它既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让人变得薄情寡义”。

他写北宋的文人为官,一些话语很值得当今的官员们深思:“一个地区如果交到这样一群人手里,倒也放心一些,起码会少一些令人惊愕的粗野和蛮横。有那样的情怀和雅致,大概不会粗暴地对待黎民。柔细的心肠,婉转周密的思绪,会容纳得更多,安置得更多,关怀得更多。”

他写东坡一生辗转奔波,却活得诗意盎然,反观速度至上的当下,既有忧思,更是警醒:

“今天的人恨不得发明一种魔法,把两地之间的所有实在都抽个干净,让其变为真空,然后可以心到身到。好像一切真实的存在与过程都是多余的,只有起点与终点对接的那一瞬才有意义,才和生活发生关系。

“人类经过千百年的进化和演变,关于缓慢的享受以及需求已经消失,好像所谓的进步只意味着提速,再无其他。”

太快了,我们都太快了。

我们终日忙忙碌碌,不断追逐着几个数字组成的指标、业绩……可曾有过那么一瞬,怀念过那个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从前?

匆匆赶路的行人,请在东坡这样的生命大河旁驻足片刻吧,仔细审视一番之后,也许,你也会高歌——何妨吟啸且徐行!

2020.12.23

标签: 东坡 苏东坡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