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儒林外史》和《雨村》
甄嬛和是整部《红楼梦》中最先出现,最后离开的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互相爱惜彼此的心,共同经历了冷暖人生和萧瑟世界。他是整个红楼梦的参与者、旁观者和叙述者。如果《红楼梦》是一部完整的悲剧,那么这两个人物的悲剧就从他们的人物开始。
甄士隐姓名之滥觞
甄氏印石“姓甄,名费,字印石”甲戌本旁边有个批注“咱们把真品藏起来。”在《红楼梦旨义》(一个普通案例)陈赓的书的第一遍中,“作者因为经历了一些梦境而对云隐瞒了真实的故事,用通灵论写了这本书《石头记》。所以说:‘贞印石梦,知通灵’”。
甄印石是全书第一个被介绍的人。(女娲可以说是故事中的故事。和尚和道教只是石头旁边的路人。如果把斯通拟人化,虽然他也是一个角色,但他只能是后面的叙述者和旁观者。)
作者讲的是姑苏,长门,仁青巷,东南葫芦庙。这个甄印石是附近的一个乡官。书中这样描述甄:
这甄印石生性萧瑟,不以功名为念。他每天只看花竹,喜欢饮酒吟诗,却是一等一的人物。”
书里的字就像涓涓细流,从天地宇宙写到江南,再到葫芦庙,那里有很多家庭,长门外有很多“人庆巷”。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外面的世界,让人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大,甄只是这个世界上一颗微不足道的尘埃。可以说,甄印石本人,不仅仅是因为他把“隐藏”的目的托付给了作者,更是因为他是一个隐逸的人物。从个人存在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不隐自隐.的存在
他是《红楼梦》第一个出现的人,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存在感也很低。他也是个和尚,演的戏甚至比智力和妙玉还要好,仿佛藏在无边的文字里。这是甄印石。
甄印石第一次出现是在《红楼梦》年,也就是炎炎夏日,他在一本书后面睡着了,听到了太虚幻境里和尚道士的对话,了解了绛珠草与神瑛侍者的“木石预盟”,有幸与和尚道士交谈,看一看通灵宝玉。这本来应该成为书中的“预言家”,但当作者转动他的笔时,甄印石听到了世间的因果,想向被僧道拒绝了。求教
和尚拿出一个通灵的宝玉给甄印石看。甄嬛正要回头看时,又被夺了去。
甄印石也看到了牌楼上的字,但从梦中醒来。突然
甄印石的《梦是灵异的》,确实充满了曲折。每一次的扭动和转动,似乎都隐约看到了猫的梦,但在即将看到的时候,又被打断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甄印石的隐瞒也可以理解为隐瞒事实和真相,而不是用谎言主动隐瞒,而是用空白被动隐瞒。
甄印石醒来,与连赢、鲁豫和尚、瘸腿道士一同逛街。和尚见连赢泪流满面(贾七本侧评:怪,所谓爱僧也)。然后他转向印石说:“恩人,你为什么抱着这个有生命但没有运气的东西,把父母抱在怀里?”他还说:“放弃我,放弃我。”并且还读了四首诗。
并约定“三劫之后,我在北莽山等你,一起去太虚幻境消失。”
印石此时心想:这两个人肯定有历史,所以是时候试试了,但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当我们看到甄嬛在梦中和醒来后的经历时,我们可以用两个词:冒险。
在今天的生活中,甄印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钢铁直男”。当然,这不是指感情,而是指别人给自己的暗示,没有任何反映。当我想弄清楚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我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光。
很多古典小说和武侠小说都是以主人公出家流浪世界为结局的。
几年后,甄离开了的家。第一,女儿走失,留下一个不完整的家庭。
然后是胡
芦庙里失火,离开了物质上的家园。最后是在老丈人封肃家里,听到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最后出了家。
说到好了歌,甄士隐听的方式也跟一般人不一样。别人(至少是笔者自己)听来,有什么神仙,什么将相之类的。可是甄士隐就只听到“好了,好了”。
甄士隐解注的《好了歌》,可以说是犀利而痛切。一句写的是衰败之后,一句写的是兴盛之时。有一种古诗里面“蓦地烧天蓦地空”的感觉,
粗看起来,甄士隐好像历经了人生所有的悲喜,一切都是草草收场,或许他看透了人生,也仅仅是看透而已。很多的东西,都“隐”在故事中,甚至“隐”在了他的生活轨迹里。
贾雨村之“村”
贾雨村姓贾名化,字表时飞,别号雨村(甲戌本侧批:雨村者,村言粗语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本湖州人士(甲戌本侧批:胡诌也)。作者写作的语气,还有脂砚斋的批语,要么就是来搅局的,要么就是来搞笑的。仿佛就是要跟甄士隐形成鲜明的对比。可是因为甄士隐的“隐”太过深入人心,往往人们总是想要在真假对照下功夫,将甄士隐和贾雨村之间的对立,简单粗暴地将贾雨村理解成了“假语存”,这每个读者的理解,无所谓对错,但是却忽略了甲戌本的批注和“村”的本意:粗俗。
贾雨村的出场,就没有甄士隐那样娓娓道来。而是在甄士隐从梦中惊醒的时候,冒冒失失地撞见,然后便是对甄士隐的一番奉承。“老先生倚门伫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文否?”
甄士隐家里来了客人,贾雨村就只能一个人在前厅翻书解闷。看见娇杏,就开始了他美好的憧憬(甲戌本侧批:古今穷酸,色心最重)。虽然说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力,可是好歹含蓄一点,深沉一点,这么直接,会不会把人家吓到了?不过贾雨村没有时间去粉饰自己心中的冲动,没耐心去跟她慢条斯理地追求,想做就做,直截了当,或许就是他最大的优点。
在中秋节与士隐交谈中,贾雨村的两首诗和一对联,可以说是锋芒毕露,没有丝毫的谦让。拿到纹银之后,连夜就买舟进京,还留下一句“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可以说,进京的贾雨村,丝毫不在乎社会上面的习惯和规矩,一心就想着自己的事业还有目的。至于他荣归故里的时候,则是穿着乌帽猩袍,招摇过市,可谓是高调至极。
贾雨村凭借着自己“村”的直率,改变了自己“村”的身份,又是娶得美人,又是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好不风光。可是他的“村”却又害了自己。
书中写道:
“原来贾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一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性狡猾,擅篡礼仪,切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狼烟大怒,即批革职。”
作者是娓娓道来,行云流水,可是稍加推测,里面的故事则是细思极恐。贾雨村已经中了进士,是地位相当高的,突然就被革职,其中的落差我们可想而知。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贾雨村已经是“社会性死亡”了。后面的故事,只能算是东山再起或者是重出江湖。
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作者的精心布置,贾雨村被留在了故事的尘世当中。
后来贾雨村还有不少的戏分,不过大多数都应着“村”开始,以“村”的悲剧而结束,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在简单地交代了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性格和命运之后,正文开始了。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处处充满了遗憾。要么就是美妙的时候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不祥之兆,要么就是某些警示在眼前而被活生生地忽略。虽说各种遗憾总是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但是宗其原因,要么就是忽略了某些事情,要么就是行动太过莽撞。整个红楼梦的悲剧,就是从甄士隐的隐和贾雨村的村两个性格缺陷开始的。
可以说,正是因为甄士隐的“隐”,错过了很多的信息,也缺席了很多的场面。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到美好的事物在眼前凋谢;而贾雨村却因为自己的“村”,在世俗生活中或是好大喜功,或是急功近利,导致后来的屡屡碰壁,导致荣华富贵过眼云烟,恍然如梦。
很多时候,我们也像甄士隐。遇到事情,如果能够刨根问底,见微知著,或许就能够趋吉避凶;更多时候,我们要借鉴贾雨村,在社会上为人处世,多一些厚道,少一些世故,或许可以善始善终。
作者简介:慕雅斋,人如其名。草根红迷,落拓江湖。做过制衣厂普工,绣坊学徒,大多半途而废。现在是网约车司机,未能读万卷书,只好行千里路。带一本红楼穿梭于市井之间,聊以附庸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