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 2020年十大好书(社会科学)
著名宋史学者的一部小书,以陆游留下的几千首乡村田园诗为主要史料,还原了陆游当时的乡村生活状况和乡村生态。字里行间,作者对宋代史料和文献的无比熟悉可见一斑,而这本从社会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角度撰写的原创专著(而非论文集),在国内学术出版领域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本小书里,作者还充分发挥了新文化史的叙事取向,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还原了乡村生活,使之流畅、动人、生动。一本好书,一定要五星推荐。
包伟民 《陆游的乡村世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王辉老师策划的“20世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从思想史的角度反思了20世纪对中国和世界的不同意义。20世纪王老师的反思与研究有三个特点:——。第一,他注重中西比较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研究,视野和格局比较大;二是注重文本细读和学术语境分析,整合文学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的方法和特点;第三,他具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方法论的学术应用意识,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融入到他宏大而细致的论述中,令人印象深刻。期望后学学者能进一步将20世纪思想史的研究与政治经济史的研究、社会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的研究、世纪下年代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产生更加深入精彩的作品。
英国历史学家汪晖 《世纪的诞生》 (三联书店):'s伊文斯的代表作《第三帝国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讲述了从1933年纳粹党掌权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六年间的德国历史。作者通过梳理丰富的史料和精彩清晰的文字,清晰梳理了原本只有三分之一左右选票的纳粹党迅速成为德国领先甚至统一的政治力量的历史脉络。在讨论过程中,通过对档案、会议报告等政治史料的解读,生动地描述了高层政治决策过程的“国家”层面的内容;还有通过个人日记、回忆录、访谈等社会史料,生动再现纳粹统治下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真实诉求的“社会”记述。它是一部既能反映第三帝国史研究最新学术成果,又能赢得最广泛受众,可读性强的名著,值得阅读和收藏。
(英)埃文斯 《当权的第三帝国》 (理想国九州出版社):王元化最早的博士弟子之一,——,吴起兴最近出版的教师传记。作者写这本传记有三个优点。第一,作为王先生的直系弟子,与老师及身边的亲朋好友关系密切,在深入把握老师的生活和思想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便利。第二,读博和老师去世前夕,与老师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持续对话,相关资料保存完好并公开发表,都是关于老师的第一手原始资料。第三,作者在中国和美国接受过系统的人文学术培训,长期从事语言文化相关的教学和研究。他学术视野开阔,能够准确理解并深入教师的思想世界。就这部经过多年打磨的传记而言,它的优势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料详实,从老师的全集和录下的对话到身边人的各种文件,包括网上的重要信息,都要梳理整合。第二,论据客观。作为一个老师的弟子,我最大程度的摆脱了“怕尊重别人”的刻板印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研究还原史实,做出公正的判断。第三,作者特别注重史料的保存和修复,相关重要文献以原文的形式呈现,既不讨论历史,也不以理论代替历史,而是严格遵循理论来源于历史的原则。第四,突出思想,梳理老师的学术研究,写作思路细致到位,具有较强的学术和思想背景。综上所述,这样细心的作品,一定会是一本可以“保存”的王老师传记,值得阅读、珍藏、参考。
com/newsapp_bt/0/13004802183/1000">(美)包华石《西中有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清华国学研究院主编的“讲学社”丛书推出的最新作品。这套丛书由西方顶级学者在清华国学院主讲的关于中西历史文化比较研究的课程实录构成,之前推出的麦克法兰、德里克、狭间直树等学者的作品,都颇受好评。这本《西中有东》是美国学者包华石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旨在广泛运用图像、器物、园林等视觉艺术材料,来探究前现代时期的中英两国,在权力、人民、平等、自由等政治哲学中的核心概念的各自意蕴的比较分析。作者融艺术史、思想史和中西比较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于一体,其对于材料的运用和解读,都颇具新意。而作者创造性的“从前往后看历史”(刘东老师语)的方法,以及跳出西方中心论的窠臼,正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成就与价值的做法,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侯旭东《什么是日常统治史》(三联书店):史学科普、学术指引与跨学科反思的完美交融,将日常统治史这一史学新兴分支方向的研究主题、研究取向与对于研究脉络的梳理、追问和反思,融汇在一个又一个生动而扎实的史学研究个案中进行分享。尽管是落脚于非常小的一个切口,但论述过程中,却始终有大学科大视野的关照,很多信手拈来的话语,涉及对于史学学科乃至整个人文学科的“元命题”,让人印象深刻。“乐道文库”已经推出的三本新书中,毋庸置疑的最佳作品,值得推荐。
许倬云《许倬云说美国》(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许倬云先生关于美国历史与现实观察的一部佳作。全书采取口述漫谈的形式写成,口吻亲切而通俗易懂,没有各种理论和概念组成的空洞宏大叙事,而是从自己在美国遇到的人和事等生命体验出发,生动而形象地讲述美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政治社会特点,体现出十足的学术想象力和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大家风范。作为系统接受过社会学和历史学双重学术训练的学者,作者在讲述时,一方面具有社会化的平民立场,另一方面具有清晰的历史纵深感。而作者对于美国批判式分析的知识分子立场,以及时刻以美国经验关照中国发展的故国情怀,都让人深为触动,印象深刻。非常值得推荐。
张剑《华裘之蚤》(中华书局):一部篇幅短小、而又妙趣横生的史学著作,秉承个人生活史和新文化史的微观史学视角,专门选取晚清几位高官日记中,讲述个人日常生活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梳理和解读,为读者展现这些高官,在政治与文化事务之外,跟普通人一样要面对的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烦恼。生动形象而幽默风趣的解读文字之中,作者对于晚清史料的熟悉与深厚解读功力尽显。非常值得推荐。
(美)斯特里特《网络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批判传播学”系列引进出版的一部关于互联网研究的新书,呈现出三个层面的写作维度:一是以美国为中心,从代表性人物出发,考察互联网的发生与发展史,进而探讨盖茨、乔布斯等重要人物的个人浪漫主义,之于互联网社会文化生态的影响;二是立足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与互联网的发展几乎同步肇兴的新自由主义浪潮,对于互联网经济与社会格局的决定性影响;三是基于思想史和知识社会学的视角,考察随互联网而生的网络传播学、网络社会学等互联网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基于以上三个层面的细致与精要的梳理分析,本书之于互联网文化的关注者、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都可谓重要参考书籍,值得一读。
(德)施汤内特《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一部堪称跟阿伦特的名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针锋相对的论著,以对多元来源的丰富史料档案的细致梳理,为读者还原出在耶路撒冷受审之前的艾希曼的详细生平,以艾希曼在屠杀犹太人过程中的具体所作所为,与二战之后逃避惩罚,进而试图在阿根廷重振声势这两个阶段的经历为叙述重点。作者在字里行间,毫不隐瞒自己对于反人类的纳粹分子的厌恶与仇恨,而这种价值判断已经到了多少有点先入为主,可能影响其对史料解读与判断的程度,但幸运的是,这些史料本身提供的信息,已经足以说明艾希曼在罪行面前的难以豁免与拒绝悔改。作者的史料搜集、梳理与解读能力,以及其通过个人故事关照纳粹群体命运与大时代更迭的广阔视野与写作能力,都值得称道。将本书跟上述阿伦特名著一起对照阅读,或许收获会更大。
(本书单所收书目,全部从蓑翁在2020年里读过,中国大陆各家出版社在2020年初版(而非修订版或再版),并且评星在四星或以上的思想历史社科类书籍里选出,点评为蓑翁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供书友们参考。)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里是:蓑翁论书,微信号:wengon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