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唐五代墓室壁画的发展演变
2020年11月3日下午6时,应吉林大学考古研究所邀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北师大特聘教授张庆杰出席第11届“中国考古讲堂”,在吉林大学中央图书馆国际学术讲堂为考古研究所师生作了题为“北朝唐五代墓壁画的发展演变”的学术讲座。宋玉斌教授主持了讲座,考古研究所的70多名师生参加了学术活动。
在描述山西北朝、唐、五代墓壁画之前,张先生首先说明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画墓壁画”、“墓壁画的实物”、“墓壁画欣赏的几个层次”。他指出,汉唐时期,在“死如其生”的观念下,世人视阴府为阳府,所以通过绘制墓室壁画,墓主的内容和面积显示了他们的尊严。同时,壁画具有娱乐死者和活人的双重作用,主要是娱乐死者,这是由古代人的信仰决定的。
山西是一个壁画丰富的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考古研究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墓壁画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墓墙上的壁画,还包括石室和木棺的绘画以及其他墓出土的绘画。张先生以时代为界,介绍了山西北魏、北齐、隋唐时期的墓室壁画。
山西有丰富的北魏壁画墓,主要分布在平城地区。北魏墓壁画可分为四类:墓壁画、石壁画、木棺画和墓出土画。北魏墓壁画采用传统的分层绘画方法。从题材内容来看,墓主的宴图最多,其次是旅游、狩猎、生活、音乐舞蹈等。这些画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遗存,这里留下了人、车马、生产等场景,呈现出强烈的鲜卑风格。但也有特别的题材,如宋绍祖的墓画《高士父亲》。另一个例子是尚湖和佛教,它们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张先生强调,北魏墓室壁画多以墓主宴饮的画面为中心,其他画面起到烘托作用,反映鲜卑贵族以墓主为中心的生活场景。
山西发现和发掘的北齐壁画墓主要集中在太原和晋中,其他地区较少。与北魏墓葬相比,北齐壁画布局最大的不同是壁画向墓葬延伸,造成壁画空间的变化。题材上,北齐壁画墓继承和发展了北魏壁画墓,墓主宴图得以保存,几乎成了标准。墓主的旅游图片大量出现,新题材也随之出现,如尚湖驼队图片、神仙珍禽异兽、卖马图片、人物门楼图片、天文图片、四神图片、雷公图片、十二生肖时间图片、吉祥小品等。丝绸之路的内容大大增加了。
山西隋唐壁画墓很少,主要分布在晋阳城周边。在壁画的布局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类似屏风的布局,将一面墓壁分成几块屏风,屏风的数量或多或少,整面墓壁为一幅画的情况逐渐少见。题材方面,北朝常用以提升墓主显要地位的情侣宴图、旅行图、礼仪图、宴席图等,代替树下老人或女士的图片而流行。张老师指出,山西隋代壁画墓损毁严重,于洪墓弥补了隋代壁画墓的不足。
讲座结束时,张先生总结了北朝、唐、五代壁画的发展情况。他指出,壁画作为随葬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历史图像证据的极好材料;民族趋同、文明互动、大团结理念和各民族整体文明的发展进步,始终是贯穿墓室壁画发展演变的三条主线。随后,现场师生与张老师就壁画主题、壁画方式、忻州九院港壁画墓与壁画墓的关系、九院港壁画墓的年代、壁画墓中的祭祀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讲座结束时,宋玉斌教授感谢张庆杰先生为考古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张先生的解释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原地区的墓葬壁画材料,理清北朝至五代壁画墓的纵向发展。同时,对于我们研究东北地区的墓葬壁画材料,从宏观角度解读东北亚地区的墓葬壁画历史信息,也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到目前为止,这个讲座已经圆满结束了。
文字整理:王
照片:王
图片转自:“吉大考古”微信官方账号
链接1:
宋绍祖墓
2000年在大同出土的宋绍祖墓,是北魏早期墓葬。墓内出土了精美的仿木、石棺,四周埋葬着巨大的礼仪仪式,包括披甲重骑兵和冠帽轻骑兵。
墓道出土了一块墓碑砖,碑文为“太上皇署及元年定司幽州,敦煌贡敦煌县宋绍祖”。清楚地标明了这座墓的主人和年代。宋绍祖此人不详。根据碑文上的官衔和县名,专家推测,墓主来自当时敦煌的宋氏家族。
以下是宋绍祖墓出土的文物,全部来自网络。
链接2:
宋绍祖墓志及疏证
[文志]
大台太和元年二回/司有洲刺史敦煌贡敦/宋绍祖黄县遗风
[证据不足]
宋绍祖砖墓志铭于2000年4月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水泊寺乡曹府楼村东北1公里处的北魏宋绍祖墓。出土资料及墓志照片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考古研究所2001年《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发掘简报》、《文物》第7期。同一时期,张庆杰、刘俊熙《文物》年发表于《北魏宋绍祖墓两处铭记析》年,并对墓志铭的内容进行了研究。
宋绍祖从历史上消失了。引用、刘俊熙以前的著述,推测宋绍祖是敦煌的宋氏家族。当他是吴泰时期进入魏国的宋氏家族的一员时,他可以借鉴。前梁末年,敦煌宋氏被张勇灭,宗族势力衰落。只有宋轶在北梁时期表现突出。据《魏书》,卷52,《宋繇传》,太平河西皇帝前,赐宋清水一口。后来被掳到平城,但好像受到礼遇,爵位也没变。据说:“长子岩,攻爵,改西平侯。”宋瑶死后,他被降职。根据这部传记,宋王朝的后代没有一个能在北魏占据高位。
宋绍祖的墓志铭,名为“敦煌知州刺史”,在宋人传中,甚至在他死后,都是远远超出宋人的。而且根据《魏书》,北魏只有万安国的祖辈万真、包利、李茂三人要封敦煌。包利于吴泰太平天国贞军三年(442年)和文成帝泰安五年(459年)九月封敦煌贡。太和十六年(492年)后,李太祖攻爵至孝文帝降五级,初“案降侯”。这期间没有李茂降职、降职、复职的记载,所以宋绍祖在太和元年获得敦煌城主称号的可能性不大。
宋绍祖封郡,不胜荣幸。当他在魏初进入敦煌宋家时,似乎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承担这个荣誉。同时墓志铭没有标题,暗示着标题没有结尾。这个问题怎么解释?有两种可能。第一,这个称号来源于河西时代,宋家是从居曲政权那里得到的。宋代人出于虚荣心在墓中刻碑文时引用了旧题。第二,宋绍祖本人因奇遇与一位权贵人物有牵连,在本郡暂封爵。如果有第二种可能,应该和文成帝的赵皇后有关。赵太后常母姓宋。据83卷《魏书》,《常英传》,赵太后的妹夫王见“服宋连”,不得不封辽东。赵太后说“这个州的县长也够汇报耳”。没有显示宋籍贯的资料。如果她是敦煌宋人,也有可能把家里的一个亲孩子带去当“知县”。
宋绍祖墓石台顶板仿瓦脊上有铭文,上书“太和元年五十人,盐酱油三千迎”。张庆杰和刘俊熙研究得很好,可以参考。
摘自《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