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百姓生活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傅傅雷|他这辈子没花一分钟去过行尸走肉的时间

发布于:2020-12-29 被浏览:3040次

看着这些信,我们可以用下面这句话来概括这个人:他作为行尸走肉的一生,从来没有度过一分钟,他的大脑永远在思考,他的心永远在感受。他最强调的是做人。没有这个,就谈不上艺术,音乐,什么都谈不上。

——傅聪

赤子之心——傅聪谈傅雷

文|东晓

选自2018年7月10日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

在北京饭店又长又宽的走廊里,我和冯戴逸先生急忙找到傅聪的房间,号码是——。他生病期间,我们见了面,谈了很久。门开了,傅敏英走了出来,傅聪微笑着坐在床上。

这是一个自由的谈话。对祖国深深的爱,淡淡的忧伤,对生活的思考和探索,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对父母的留恋和怀念.安静的傅聪是如此兴奋;以音乐为生命,他有哲学家的头脑。

记得一篇文章的前两句话:“傅雷是傅聪的父亲,傅聪是傅雷的儿子。”是的,同样是这样一颗纯洁的心。

中国知识分子典型的见证

冬晓:《傅雷家书:三联初版纪念》已由三联书店出版。有什么想法想告诉读者的吗?

傅聪:我父亲一去世,欧洲几家杂志的负责人就问我这些信,因为许多国外的朋友都知道我父亲给我写了许多信,我妻子当时也收到了他的许多信。某出版社多次要求我出高价,我都拒绝了。原因是我觉得父亲的这封信有永恒的价值,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见证。我不希望它成为任何一种善意或恶意政治势力的工具。现在由三联书店出版。我很开心,但有时候也有些怀疑。

冯亦代:怀疑?

傅聪:这个词不容易翻译。不是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怀疑,而是自己思想中的某件事。不同的案例很难翻译。

我爸是个裸男,不仅对我,对我朋友都是。把心里的想法写出来,他的内心生活都体现在信里。但这些信都是他在五六十年代写的,带着时代的气息,带着他的心情和情感。虽然他一直是一个坐在书房里的人,但从信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但是有些想法,我觉得如果他还活着,可能会很不一样。

冬晓:反映了当时一个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感情。

傅聪:,这就是这些字母的价值。我只是说我还有些怀疑,就是说他在某个时期对自己做了相当多的解剖和自我批评。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不得不回到他们最初的理解。比如1954年和1955年他去社会上,看到全国轰轰烈烈的建设,深受感动。他还说在解放战争和革命战争时期看过很多小说,编过课,让他觉得自己以前对“不能只问目的不问手段”的理解是一个学者的看法。但我认为他原来的观点是正确的。历经十年浩劫,乃至1957年以来的历史,证明不择手段只问目的是不可能的。不择手段,目的被否定。可能我有点杞人忧天,怀疑。因为父亲在国内文艺界有一定的名气,大家都很尊重他。这些信件发表后,你会不会没有真正从本质上理解一些内容,而只是从表面上看?

冬晓:人会理解的。当时他在信中反映的是一个老知识分子对我们党和国家的虔诚和热爱。他急于跟上新时代,让自己融入新时代,所以他努力改造自己,否定自己,就是这样一种真挚的感情。

傅聪:,也许我已经在西方呆了很长时间了。我认为所有的信仰,如果不经常在怀疑中锤炼,都是不可靠和迷信的。我觉得我们知识分子也是造成现代迷信的原因。知识分子应该像鸟一样,鸟是第一个感受到的。知识分子是最敏锐的,应该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但是我们也参与了现代迷信,没有尽到知识分子的责任。

爸爸说:“主观上爱一切,客观上理解一切。”我觉得这还不够。中国为什么要走这么大的弯路?正是因为中国人主观上爱一切,但客观上不要多怀疑,多怀疑就不会瞎捣乱。爸爸基本上是个疑问

标签: 音乐 我觉得 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