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问:为什么普洱茶都被看做茶饼?
很多第一次接触普洱茶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都是茶,那为什么红茶、绿茶、乌龙茶都是散茶,而市面上看到的普洱茶却是茶饼、砖茶甚至是浓茶南瓜贡茶?
其实普洱茶也是以散茶的形式出售的。大部分是作为原料卖给茶商和厂家,他们会进行二次加工生产。
为什么厂家懒得在散茶上多加一道工序?普洱茶从散茶变成压缩茶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什么是紧压茶?
压缩茶是指以普洱茶为原料,经蒸汽软化(或加湿软化),压制成“饼”、“砖”、“陀”等形状的再加工普洱茶。
为什么选择做紧压茶?
(图片来自互联网)
(图片来自互联网)
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官方开通了以茶马贸易为主要内容的——茶马古道。古茶马古道沿线有多条路线,其中主要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过西藏的邦达、贡布江达、拉萨,再经过江孜、亚东,分别到达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航线长3800多公里。千里之外,地势高,山路险,来回要几个月。在这条古老的道路上,货物的运输主要依靠由马和人组成的商队,途中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基本固定。
因此,在时间和人工成本固定的情况下,为了降低物流成本,每次都需要尽可能多地运输更多的货物。而散茶是轻泡货,也就是体积大重量轻的货。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散茶占据的空间更大,体积也更大,但是经过蒸汽加湿软化后的压缩茶砖和茶饼是不同的,茶叶在一个地方压紧,充分利用了每一个空间,便于存放和携带,可以有效提高运输能力的使用效率。
棉纸下的普洱茶饼
当然,除了体积形状的问题,还有普洱茶与空气中水分的接触因素。普洱散茶多为细长型,茶叶间有缝隙,与空气接触面积大。与散茶相比,压缩茶减小了茶叶的空隙和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导致茶叶由外向内逐渐转化。从长期储存的角度来看,压缩茶更合适。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普洱茶的压茶历史悠久。唐宋时期,福建人制作“龙团风饼”,在茶叶上印上“龙”和“凤”的图案,华丽而精致。这种龙团风饼是皇室专用的,开创了压茶的历史。
压茶方便交易
后来,为了方便税务工作和市场交易,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标准,进一步规范普洱茶;比如一个茶饼净重357g,一管茶叶7片* 357g/片,约2.5kg,一盒12管* 2.5kg,约30kg。这一系列标准的出台,也方便了厂商的销售管理。
无论是茶饼、茶砖、沱茶等压茶,还是散茶,本质上都是普洱茶的形态变化。交通需求和历史因素决定了普洱茶一般是以压缩茶的形式流传下来的。现在普通人都在买普洱茶,大多选择茶砖、茶饼等紧压茶;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的流通渠道的出现,届时将会诞生新的变化。
让我们擦擦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