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福州采茶戏|独立三角班
福州采茶戏是江西临川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州赣语说唱。旧名是“三条腿班”和“半班”。清初,福州各县连年闹饥荒,不少人迁徙。一些难民以演艺为生。他们将流行民谣小调与灯彩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开始脱离灯彩,形成独立的“三条腿班”,产生了一批单舞台戏剧和单舞台曲调。它的发源地是宜黄、临川、崇仁、乐安交界地区。长期在该地区流行的宜黄戏,为福州“三条腿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条件。
风格
福州采茶戏的演唱风格大多来自江西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它的传统唱段是一种特殊的音乐风格。经过发展创新,出现了大量的盘腔唱腔。它的词汇一般是五句、七句或跨句的段落,从上到下是双重的。旋律的特点是字多腔少,简洁明了。每段咏叹调的线腔都与当地语言的音调紧密结合,像唱歌、诉苦一样,具有说唱音乐的风格。纯正的福州方言是福州采茶戏的语言标准。唱歌时,男女双方都用原生噪音,要求吐字清晰,传递圆润。总体唱法可分为三类:正调歌剧、混调歌剧和小调民歌。
濒危
临川有一个几百人的专业戏班,叫“临川福州采茶戏团”。政府每年支付100多万的人员编制,但是设备陈旧,人员老化,青黄不接。不缺人才,谈发展谈传承。民间戏曲有很多,但长期处于自我毁灭的状态。随着文化娱乐元素的不断增加,福州采茶戏面临着四面楚歌、后继无人的局面。那么临川历史上“夜歌妓演戏,唱透歌,交一年,不少于几万”的描写就没了。
保障
1、以区专业剧团为主要骨干,乡镇业余剧团为辅,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全区区、乡(镇)、村三级采茶戏表演文化网络。
2.全面开展采茶戏调查,努力抢救和挖掘老艺术家的技艺,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采茶戏剧本工作。移植、表演、演唱,力争在3年内打造出可以列入国家舞台美术产品的品牌,扩大采茶戏的影响力。
3.通过院团和学校的专业教学手段,择校开设采茶戏中专班,培养一批优秀的采茶戏艺术接班人。
4.争取社会参与,以多种合法形式经营采茶戏产业,使其成为“人才之乡”的支柱产业。
5.2008年6月,福州采茶戏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意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宣布临川区福州采茶戏学习院获得“福州采茶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责编:杨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