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寻找传统与“网络名人”的契合点
继承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了高瞻远瞩的规划和部署,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文化传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宏伟目标的实现。
事实上,今天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网络文化、国际交流文化氛围等新文化领域的“创造性传承”。这也让我们更加思考: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对年轻人来说会更实用?
首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不是精华,一些隐藏的糟粕还在影响着我们。有些人甚至打着“传承传统文化”的旗号传播负面文化。比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女性德班”,就是今天丑陋的“男性优越感”文化的“复活”。因此,年轻人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就需要找到它在新时代适合青年文化的热点。比如近年来年轻人中流行的“博物馆热”,就是一个值得品味的典型案例。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刻板印象,被认为是无聊的“老古董”。然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文化模式改变了这些陈规定型观念。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 《中国诗词大会》 《国家宝藏》到《上新了故宫》,如今的青年群体对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惊人的热情。不仅故宫、天坛等著名文化景点,陕西博物馆、新疆博物馆、四川杜甫草堂博物馆等地方博物馆也成为“网上名人打卡”的热门场所。究其原因,显然与这些博物馆或相关节目的“趣味性、知识性”有关,让年轻人在趣味中学习,在求知中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对于帮助年轻人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获得更多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传承传统文化中知识含量较高的文化元素,对于年轻人参与文化强国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比如近年来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汉服文化和京剧文化,还是有一定的“入口门槛”的。即使许多年轻人对汉服的美和京剧的精彩表演感兴趣,他们也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了解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喜欢中国服装和中国古代服装文化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再去研究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知识和专业精神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必备要素,这也将有助于更多的年轻人探索文化世界的奥秘,极大地有利于年轻人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以上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年轻人将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为了使继承传统文化的措施进一步有助于文化强国的建设,至少要做好两件事。
首先是做好传统文化传承的“多面”和“全覆盖”。虽然传统文化的一些元素吸引了年轻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受过高等教育。对于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生活在偏远小城市、县城和农村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和继承传统文化还不清楚。我们不能忽视“沉默的大多数”——在网络文化传播、义务教育、媒体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我们应该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获得传统文化知识,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未来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群体。
此外,我们应该注意继承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关系。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世界文化森林中正确评估我们的身份和处境,增强我们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自我认同,获得更加开放的文化心态。比如近年来,在互联网上,一些年轻的中国网民发布了中国古代汉语和中国历史地图等视频,并与外国网民密切互动。年轻人不仅学习古代历史文化知识,还传播中国文化形象,对塑造更好的国家形象和建设文化强国起到了实际作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