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百姓生活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高怀生:为了永远纪念—— 刘广设置了《王佩璋与红楼梦:一代才女研红遗珍》

发布于:2020-11-28 被浏览:3270次

2014年12月17日,作者发邮件给刘光鼎教授,邀请他参加《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将于2015年春季举办的“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学术研讨会”。

刘光鼎教授在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2月18日刘光鼎教授回复:我一直不同意曹卿1715年有遗腹子的说法,而是认为曹雪芹生于1711年(请见附件二)。在这次会议上表达不同的观点合适吗?如果不伤害你,你会很乐意参加的。

作者回答:这个研讨会的目的是表达对方的看法和老师的看法,但谈一谈也无妨。如果能做到最好,会给会议增光添彩!建议老师们把会议的话题往后拖,如果把秦雪的生与死的问题反映在红学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那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12月18日,我从的电话中得知,将出版一本献给王的书。同时,他告诉笔者:希望香港的洪涛、复旦大学的陈、台湾的刘光鼎等学者能参加2015年春季的这个学术研讨会,其中特别提到了刘光鼎教授。

有意思的是,12月18日晚,作者收到刘光鼎教授的邮件:《王佩璋与红楼梦》这本书最近出版了(附件),想送一份给你,供你参考。不知道寄到哪里?

《王佩璋与红楼梦:一代才女研红遗珍》

看了邮件,作者自然欣慰。此后不久又收到刘光鼎教授署名的《王佩璋与红楼梦》(立人出版社,2014年11月),加上《读红一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和《化外谈红》(大安出版社,2006年7月)。总共收到了作者签名的三部作品。这三部作品可谓是”

所谓“化学人读红楼梦”可以在本书第一篇《读红一得》 《化学人读红楼梦》中找到,其中说:

《红楼梦》是我六十年前初中最喜欢的读物。虽然1956年考入台湾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赴美深造,1970年回到母亲系,2006年兼职任教,做了半个多世纪的化学家,一直到2011年,但他从未失去过这部小说或相关研究资料的踪影。

1958年秋天,我在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听了林语堂的讲座“论高鹗的和平”。他认为曹雪芹整本书写了一百二十遍,还谈到了胡适、俞平伯、周等老师的研究,并以“即使与案情混淆,也不能弄清楚”为结论。当时很有启发。

而且因为我在中学时听过潘崇贵的公开演讲《全国血泪史所作的红楼梦》,我和胡、林有不同的看法,我想以后也许可以做一些相关的研究。因为工作原因,毕竟业余时间欣赏《红楼梦》的120个故事,也收藏其他版本,书籍,阅读别人发表的研究文章。

《读红一得》

小说《红楼梦》的魅力之一,就是很多专业或专业的读者,不仅痴迷于阅读,还热衷于研究,以至于“隔一段时间就很难醒来了!”作为一个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的化学家,刘光鼎教授声称:“作者讲的是研究红色,重视原文,并不是试图去解释人,也不是盲目的跟着附件走。解释或推理不违背科学原理,论据力求客观、有理有据,以符合科学研究的习惯。”

看了三本书《王佩璋与红楼梦》 《读红一得》 《化外谈红》,作者能感觉到作者以上的“说法”是真实的。

“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3月28日至29日成功举办。3月30日晚,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作者收到了周教授从他的老师和朋友那里转来的连夜写的文章《徐州研讨会随笔》。

本文是从观察和体验的角度写的。有些故事细节略有不同,在表达上掺杂了个人情感元素,但不影响全文的可读性。

《2015年徐州红楼梦研讨会随笔》

文章曾经谈到这本书《王佩璋与红楼梦》:

刘光鼎的名字我知道很久了。他的很多关于《红楼梦》的文章都是在mainland China发表的,但是他主要研究的是曹雪芹的生平经历,而不是他的版本,所以我没有仔细阅读。我从我们学校的段那里得到了刘光鼎的电子邮件地址,并给他发了一封信解释我的意思。

他很快给我回信,邮寄了刘重哥的传记,还发了一些珍贵的照片。根据刘光鼎提供的资料和我们的编辑风格,我整理了刘的传记,在会前发给了刘光鼎。他说可以在徐州见面谈。

在徐州成功遇到刘光鼎。他是一个非常尊敬人的老学者。他用钢笔仔细修改了我的手稿。我给了他一本《清华名师风采》文科卷,他很感兴趣。

他给我发了一份《王佩璋与红楼梦》。我很久以前就认识王。她是俞平伯的助手,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红楼梦》研究学者。然而,在mainland China没有人整理她的文章,但台湾的刘光鼎整理并发表了这些文章。这很奇怪。

为什么周教授怀疑《王佩璋与红楼梦》这本书是由台湾的刘光鼎编辑出版的?在他看来,王整理的研究文章,似乎是很自然的事。其实先生很早就提倡和鼓励内地红学学者整理王的研究文章,但回答者寥寥无几。

《魂系红楼——女性研红的先行者王佩璋》

虽然2010年河南新乡红会的女士开始关注王老师关于老师建议的研究,并在《红楼梦学刊》第五期发表了《红史新篇应有名——王佩璋与研究》,但遗憾的是(万娟出版公司2017年7月)写的《魂系红楼——女性研红的先行者王佩璋》比台湾写的《王佩璋与红楼梦》晚了两年零八个月才发表。当然,这两本书无疑是百年红学史上红学学者的重要著作。

《王佩璋与红楼梦》一书由作者的三篇文章和王的红色文学研究两部分组成。笔者撰写的三篇文章对王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对王的红色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评价,对阅读王的《红色研究目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王的篇共11篇:(1) 《红楼梦简说》 (a),《红楼梦简说》(b);(2)《我们怎样读》;(3)《的思想性与艺术性》;(4)《新版校评》;(5)《评介》;(6)《王佩璋发言记录——1954年十月二十四日研究座谈会》;(7)《我代俞平伯老师写了哪几篇文章》;(8)《谈俞平伯老师在工作中的错误态度》;(9)《红楼梦校字记所用本子及其简称与说明》;(10)《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11) 《曹雪芹的生卒年及其他》 .

《红楼梦简说》(标题为王

王的红学研究,基本上囊括了王生前的红学研究,既有助于读者阅读和研究,又为红学史保存了相当的史料。

从此,《魂系红楼——女性研红的先行者王佩璋》这本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从它的“目录”中可以看出:

成就述评编

红学史上的新篇章应该是以研究王——和《红楼梦》而闻名的

王对曹雪芹卒年的考辨及影响

《红楼梦八十回校本》

再论《红楼梦八十回校本》 ————以王、《校字记》为中心

论王对《红楼梦》 A的研究

《近四十回三三三三五四》中“无高无曹”说的当代意义——以王对程甲、程颐的整理为中心

“不能信肥批”与“击球手不能假设度”——王对肥批与击球手的研究

红学因缘编

师徒——王与俞平伯

“何其芳时代”文学研究所——王的学术修养

——王的深层追求——论刘士德笔下的

王与《新红学》——侧重核心观点的研究与发展

王与张爱玲——版本《红楼梦》考辨

国内外对王红色研究的评价综述

生平史料编

王的学术背景及生平简介

面试和回忆

第一,王是的亲戚

二、王的领导和同事

关于王的几件事

1.谁在1954年发起了“《红楼梦》大讨论”运动?

二、王“破坏了革命生产”?

3.王不愿意去中华书局?

第四,王佩瑜自杀的时间

5.溺水自杀?一辈子不结婚?

没有结果的结局

红学遗著编

红色论文研究

新版《红楼梦》学校复习

《红楼梦》简介(A版)

《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问题

曹雪芹的生卒年及其他

曹雪芹的生卒年

论“脂砚斋”与“怪诞”

《红楼梦甲辰本》

论俞平伯老师的错误工作态度

代表写文章

《红楼梦》简介(B版)

我们如何阅读《红楼梦》

《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红楼梦》的审查

我给俞平伯先生写过哪些文章

王的结婚照

《魂系红楼——女性研红的先行者王佩璋》增加了《生活史料汇编》和《红学成因汇编》两个内容,使读者对王及其红学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

《王佩璋与红楼梦》《序》第二段谈及作者对王的印象,可见作者编撰此书的动机一直是隐蔽的:

我知道王女士的名字很久了。1960年左右,我在台北东方书店买了一本1955年香港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写的小册子《俞平伯与事件》,讲的是1954年的文艺整风运动,其中有一节题为《王抨击新版红楼梦》。

但当时对《红楼梦》了解甚少,这篇文章只说她刚从北大毕业,是俞平伯的助理,从事《红楼梦》校勘工作,并指出《红楼梦》新版有很多错误。仅此而已。至于俞平伯的名字,虽然他在中学时读过他的《清真词释》和《读词偶得》,但直到1958年听林语堂的讲座《论高鹗》才知道他的《红楼梦》研究。

只是我在70年代看他的《红楼梦辨》和《红楼梦研究》的时候,没有得到好印象。我感觉他在辗转反侧,长篇大论也没说什么令人信服的话。

1989年夏天,她去瑞典参加国际化学联合会学术会议,回台湾途中去香港看望叔叔。她在一家二手书店买了一集《红楼梦问题讨论集》 (1955年版),里面有王张培女士1954年写的两篇文章,分别是《我代俞平伯老师写了哪几篇文章》和《谈俞平伯老师在工作中的错误态度》。前者解释说她写了四篇俞平伯署名发表的文章,后者批评《红楼梦研究》,推崇她的观点和直言不讳。1993年,她在北京中国书店找到了《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卷(1984年版),看了她1957年写的《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觉得那一年的观点在接下来的30年里已经超过了很多“红色学者”。当时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个人后来消失了,《红楼梦》字典里也没有记录?有一个想搞清楚的想法,一直拖到现在。"

王《曹雪芹的生卒年及其他》

根据上面的说法:

(1)作者长期关注王,读其文章时推崇其观点和直言不讳;

(2)作者编写《王佩璋与红楼梦》的意图是为了安慰自己“被压在纸背上的感觉”,这其实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

(3) 《红楼梦问题讨论集》和《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都是《红楼梦》研究论文的集合,其中论文对作者有影响(实际影响更大);

(4)文章《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的观点在未来30年已经超越了很多“红色科学家”;

《红楼梦》辞典》无王红学成就记载。不知何故?(比如有影响力的、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为什么不接受王?);

(5)为什么王的踪迹难觅?

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解读,有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王佩璋与红楼梦》这本书的动机和主旨,有利于客观准确地理解和评价这本书的学术历史价值。

《化外谈红》

为什么这个人后来消失了?《魂系红楼——女性研红的先行者王佩璋》的作者也有同样的疑惑:“80年代初,作者从人民文学出版社买了一套《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翻开书的扉页,“曹雪芹书”和“俞平伯校书”后面有一行:“师参校”。每次看到这一行,心里都会有一个疑问:这个参与俞平伯老师修改《红楼梦》的学者是谁?”

其实,王并没有完全被红学研究者所忽视,尽管很多人并不知道她的详细生平和她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

如孙著《王的人生悲歌》一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九章第五节,对王的学术经历进行了简要梳理。

和王大白的著作《红学:1954》(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三章第一节有“王与红楼”的题目,简要评述了王的三篇文章,即《红楼争鸣二百年》 《简说》等。

王《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直到的《评介》和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特别是王对《王佩璋与红楼梦》研究的贡献得到重新认识和评价,我们才看到他在百年红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魂系红楼——女性研红的先行者王佩璋》一书评王对红学的贡献:

王在《红楼梦》研究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小说文本的读句整理,二是对一些问题的学术研究。前者包括:(1)指出王敬之派《红楼梦》有数千处错误;(2)前80次共整理10000多份,相信对以后其他《王佩璋与红楼梦》的在校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在王成就的基础上,许多工作负担得以减轻。但是,如果没有人向她致敬,我们能不为其中一人制造不公吗?后者中,有几个独创的新思想。……

她的研究结果表明,北大毕业不到四年的青年才俊,在《红楼梦》的研究上,至少可以与俞平伯、王、周并驾齐驱。如果胡适之老师读过这些文章,她就不会被称为“傻瓜”。

笔者试着认为:如果王女士没有在那个荒诞的时代受到迫害,继续在文学院学习,她就能够利用上一段提到的新数据,通过上一段楼梯,丰富和提升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几年之内,无人能比!但是,这个世界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要怨恨这一天,羡慕人才。

以上对王红学成就的评价可谓触目惊心。比如他的“初步研究成果”中的“与时俱进”理论,显然有明显的个人偏好。但是作为一个家庭,还是可以借鉴的。至于那种“几年之内,无人能比”的投机判断,就不可取了,显然是“想歪了”。

王《红楼梦》

为什么一个遵守科学原理的学者会有这样一种“思维格格不入”的现象?一方面,它谴责了张培因过度激动而迫害王女士的荒唐时代,另一方面,它痛惜王女士的早逝。总之,作者的“压在纸背上”就像一团厚厚的云笼罩着整本书,读者不信可以细细欣赏。

比较这两本书,王在《红楼梦》一书中对红学贡献的评价相对平淡:

从1953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到1957年上半年的近4年间,王署名发表文章12篇(按单篇计);参与整理红学版史上第一本胖书《新版〈红楼梦〉校评》;他在两次学术研讨会上留下了他的发言记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红学研究中,王主要开展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整理和审核《魂系红楼——女性研红的先行者王佩璋》版本,包括抄本和版画;2.新中国成立初期回顾宣传原《红楼梦八十回校本》;3.对最后40位作者的研究;4.曹雪芹生卒年考证,胖批与批;5.陈佳的整理、分析和考证。其中《最后四十回》的作者、成本制各版本的比较、陈佳本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红学研究中的应用,都具有抛砖引玉、开拓创新的学术价值,在当时的红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至今日,我们再看王20世纪50年代的红学研究,显然还没有完全脱离俞平伯教授的“新红学”的考证方法,同时也无疑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资料的匮乏。例如,王可能没有机会看到1959年发现的梦稿、1961年发现的蒙藏稿、1962年发现的列藏稿等重要手稿。

当时她的红学研究刚刚进入提出学术观点的阶段,还没有时间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论证,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学术理论体系,所以像她最后一篇论文的结束语一样戛然而止。

王《红楼梦》

以上对王红学贡献的评价是否更客观?读者可以参考王的红学文章,作出自己的评价。似乎要结合那个时代红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来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又似乎要在百年红学史的整体水平上进行客观评价。

李敖曾在《红楼梦》,一本《我代俞平伯老师写了哪几篇文章》中说:“我认为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功过,都应该有一个‘完美的解释’。属于他的就给他;不该是他的就不给。在给予和不给予之间,为犯罪邀功当然不是他的“个人收益”。在社会上,人的影响是互动的:功过有共犯,犯罪也有共犯,从事历史解读的人一定要抓住这一点。”

由此,当王进入红学视野时,她对红学的贡献必须交给她,她负责红学史。

刘光鼎教授在《胡适研究》的“后记”中说:“为了纪念60年前大陆犯罪学圈里的短命学者王张培女士,作者不惜将两篇散文和可以找到的王女士的作品编成一本书,献给热爱《为翻旧账》小说的相关人士和作者。”

《王佩璋与红楼梦》

王女士的作品被收藏成书,是王的幸事,是红学界的幸事,也是该书的价值所在《红楼梦》。为了永远的纪念,应该不是《胡适研究》这本书的最终目的,纪念之后的深入研究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

上下滑动以查看参考

注释:

刘光鼎:《王佩璋与红楼梦》,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第1-2页。

刘光鼎:《王佩璋与红楼梦》,北岳文艺出版社,11 (2014)。

刘光鼎:《读红一得》,立人出版社,2014,第1-2页。

张胜利:《读红一得》,万娟出版公司,2017,第3页。

刘光鼎:《王佩璋与红楼梦》,立人出版社,2014,第40-42页。

张胜利:《魂系红楼——女性研红的先行者王佩璋》,万娟出版公司,2017,第13页。

李敖:《王佩璋与红楼梦》,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第44页。

刘光鼎:《魂系红楼——女性研红的先行者王佩璋》,立人出版社,2014,第225页。

标签: 红楼梦 红学 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