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百姓生活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300多年前的小书 领导为什么看重

发布于:2020-11-19 被浏览:3281次

2019年3月24日,中国习近平主席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Xi的妻子彭丽媛和马克龙的妻子布丽吉特出席了仪式。会前,马克龙向Xi赠送了1688年在法国出版的第一本法文原版《论语导读》。(新华社记者彭彦摄)

2019年3月24日,中国习近平主席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会前,马克龙总统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论语导读》的法文原版,这是1688年的第一个法文版本。习近平主席当时说:“这份礼物非常珍贵。我想带回去,到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在外交部等机构的协助下,国家图书馆终于迎来了这份特殊的礼物。2020年11月4日,法国《论语导读》的收藏仪式和展览开幕式在国家经典博物馆举行。作为《论语导读》的第一个法文版,该手稿在世界上很少存在,成为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欧洲启蒙运动中第一部完整的外文作品手稿。吕雯的中国客户记者在征集仪式上见证了这本书——的真实内容

法国《论语导读》收藏仪式暨展览开幕式

《论语导读》 法文版究竟是本什么书

——第一次有人用法文表达孔子的思想

《论语导读》的全称是《孔子与王家科学》,翻译过来大概是《论语》内容的3/4。作者是弗朗索瓦柏尼尔,17世纪的法国人。

弗朗索瓦柏尼尔是一名医生和探险家。他没去过中国,但希望能借鉴一下这部法语作品。弗朗索瓦柏尼尔“希望用中国人的智慧来培养欧洲年轻国王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希望法国的王公贵族们“从中汲取灵感,培养爱、顺从、淳朴和人性的精神”。

“柏尼尔在这个译本中最大限度地解释了儒家思想,并希望通过这本书,法王能学习中国治理国家的思想。”中国语言大学杰出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喜平说,孔子的思想用法语表达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但是这个译本在译者去世之前并没有完全出版,有几篇文章是摘录出版的。直到2015年,这本书才在巴黎再版。

鲜为人知的是《论语导读》没有直接从中文翻译成法文。在翻译时,弗朗索瓦柏尼埃参考了拉丁文文本《中国哲学家孔子》,并删减了原著的所有感谢信、介绍和注释,在翻译文本时也没有完全遵循原著。《中国哲学家孔子》是比利时人白英利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这本书翻译注释了三部作品《大学》 《论语》 《中庸》,是西方第一部《论语》的拉丁文译本。

展览场地

《论语》 曾在欧洲引发“中国热”

——启蒙思想家竞相捧读 伏尔泰称自己是“孔庙大住持

法国驻华大使罗亮表示,法文版《论语导读》是历史上第一个将整套儒家经典翻译成法文的版本,一经问世,便在法国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国思想的浪潮。这份珍贵而独特的抄本今天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不仅凸显了它在文学和文物领域的特殊价值,也成为法国和中国数百年交往的有力象征和见证。

张喜平说,当时欧洲人对中国充满崇敬。正是《论语》的早期翻译和阅读指导引起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极大关注,推动了欧洲学者对儒学和中国文化的研究热潮。

”伏尔泰称自己的书房为“夫子庙”,写文章时自称“夫子庙住持”,家中有一尊孔子雕像。除了伏尔泰和狄德罗,他们都读过《论语》译本,发现了来自东方的重要思想。可以说,中国的思想家孔子为西方启蒙运动输入了东方精神。”张喜平说。

法国也成为西方汉学的发源地。早在1814年,巴黎的法兰西学院就有满文、鞑靼文、汉文教授,并逐渐建立了汉学研究体系。

法文文本《论语导读》

看见“另一种文明的样式”

——帮助欧洲人走出单一文明观

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一经传入西方,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我们应该从《中国哲学家孔子》年底附上的中国历史年表开始。

由于中国当时采用的是自然史年表,与欧洲的宗教年表不同,与西方宗教宣扬的诺亚方舟、大洪水等事件相矛盾,从一定角度威胁西方宗教和神学年表的权威。当时启蒙思想兴起于欧洲,这一思想所倡导的是从愚昧走向理性,从愚昧走向知识。“中国的自然史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自然历史观对当时的欧洲,尤其是启蒙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喜平说。

此外,西方传教士在明代来华时,发现了唐代“大秦景教通俗中华碑”,现藏于Xi碑林中。因为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传教士们很高兴基督教早在唐朝就传入中国。同时,在唐朝以前的中国,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穿丝绸,喝茶,这也从某种角度影响了宗教的普遍图景。

从15世纪到18世纪哥伦布于1498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人发现了世界,并逐渐统治世界。最初的欧洲文明受到冲击,单一的文明观逐渐被多元的文明观所取代。当时全世界的欧洲人都发现,中国是比欧洲面积更大,人民生活更富裕的国家。“中国为欧洲人提供了另一种文明,使他们能够更和平地反思自己,逐渐走出欧洲单一文明观。”张喜平说。

法文文本《论语导读》

勾起中法乃至中欧的“初恋记忆”

——彼此爱慕和学习,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也没有奴颜婢膝的眉眼

“柏尼尔把《论语导读》翻译成西藏国家图书馆,可以唤起中法之间,甚至中欧之间罕见的‘初恋’。”张喜平说。在离中国国家图书馆不远的乌塔寺里,有一个特殊的区域,叫做耶稣会纪念碑区,34位来中国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的墓碑静静地立在那里。明清时期,法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传教,1688年,他们成立了法国北京使团,其中有许多来自法国皇家科学院的科学家。

“他们开创了西学东渐的先例,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中国,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与此同时,他们在欧洲翻译和出版中国古代经典,让欧洲人看到东方的伟大文明,也为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提供了思想武器。儒学的世界性意义最早出现。”张喜平说。

这个“初恋时期”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在那个时候,双方的交流是平等的。

“当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向我们的领导人赠送国家礼物时,他们经常选择18世纪的礼物。马克龙的举动表明了他对文明应该和平交流以及儒家文明或中华文明曾经在世界文明中发挥过作用的认识。这一举措符合欧洲国家关于文明多样性的想法。除了马克龙之外,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还在1735年赠送了一张“中国地图(部分)”作为对访问德国的习近平主席的国家礼物。其中一个原因是18世纪是中国和欧洲的“爱情”时期。”张喜平说,“虽然当时双方都有很多不好的情况,但在对方眼里都很美。双方没有战争,没有国与国之间的欺凌,没有枪支政策。文化之间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也没有卑躬屈膝的眉眼。这是那个时代最值得纪念的部分。"

法文文本《论语导读》

在哪里能看到这部书?

——来感受 《论语》 的世界影响力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论语导读》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国家图书馆专门举办了一个专场展览。展览以《论语导读》为代表,展示了《论语》在日本和韩国的雕刻,以及17世纪至19世纪的法语、意大利语、德语和英语翻译,体现了儒家经典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展品包括柏尼尔《论语导读》译本中引用的1687年的拉丁文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与柏尼尔作品同时出版的《匿名节》法文版《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1783年在伦敦出版的增补版法文版《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1822年在博洛尼亚出版的意大利版《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德国汉学家欧内斯特费伯(1839-1899)于1872年在香港出版了德文译本,英国汉学家理雅各(1815-1897)翻译了《中国经典》系列。

展览还展出了《论语》,以表达他对《论中国》词条中孔子的敬意;《伏尔泰全集(哲学辞典)》中对儒家的基本概念和《狄德罗全集》的引语进行了删节,增加了“中国”和“中国哲学”两个术语,肯定了中国政治思想体系的合理性和儒家道德哲学的普世价值。展览中还展出了莱布尼茨关于中国自然神学的论文《论语》。展品是汉诺威皇家图书馆藏品的复制品,是上世纪70年代副总理顾牧访问欧洲时赠送的礼物。

此外,预计人们会看到法语版本《中国哲学通信》的中文翻译。张喜平教授和他的团队正在翻译法语版本《论语导读》,该版本将于明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记者笔记

一份《论语导读》,是中法文化交流走廊里的一个美丽缩影。

中国和法国是东西方文明的代表。两种文化共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和创造性,使它们相互吸引、相互借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成为推动世界文明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份法文文本《论语导读》,微妙而微妙地展现了中法两国悠久的文化交流和中欧之间悠久的友好交往。

学者把中法文明的早期相遇比作“初恋”。回顾中法文化交流,不难发现,从官方到民间,文明之间的相遇与对话,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让两国的感情不断升温,这种“爱”一直在进行:

法国是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开展战略对话的国家。建交以来,中法文化交流频繁深入,形成了中西文明相互学习的典范。中法互设文化馆,互办文化年,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为两国人民加深相互了解搭建了重要平台。

今年疫情爆发以来,中法两国相互帮助,共同抗击疫情,也显示了深厚的友谊。在中国疫情的关键时刻,法国是最早对中国表示关切和同情的国家之一。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仍然坚持对外开放.在法国疫情遭受重创的时候,中国也联合法国,大量用于防控的医疗物资运抵法国疫区。法国谚语“患难见真情”,就像中国谚语“患难见真情”一样,——经历了疫情的考验,中法友谊更加牢固稳定。

如今,两国继续关注和深入研究彼此的传统文化经典,必将促进中法两个灿烂文明的交流和相互学习,进一步缩小两国人民之间的心与心的距离,实现更深层次的民族交汇、人民相亲和心与心的交流。回顾当时中法两国的交流,对中国学术界也有重要意义。例如,张喜平教授认为,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结合西方现实,借鉴儒家思想一样,我们仍然需要向世界学习,不是搞“以中国为中心的理论”,而是通过比较中外文明来理解中国文明的现代意义,并在儒家思想与现代思想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改造和从中获得力量。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这一流行病警告我们,所有国家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重大危机。团结合作是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正如疫情期间中国对法援助物资的口号所言,希望中法“模范夫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同甘共苦千里”,为百年不遇的当今世界提供文明交流、对话、相互学习的榜样。

(照片:陈

责编:张海宁

标签: 论语 中国 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