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有文字 文字有自己的“桃花源”
有文理,章有章法,言有词。什么词?作者认为,文字是人们心中对美的追求,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它来自生活,高于生活,是一种凝练的人生感悟的境界。
就词的概念而言,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也称为近体乐府、长短句、曲调、歌词、乐章、琴趣、诗词等。是一首充满宴席音乐的歌诗。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盛于五代十国之后,盛于宋代,故俗称宋词。
明代,许师把词的形式概括为:“有固定的声调,有固定的句子,有固定的词。”据《旧唐书》:“开元(唐玄宗年)以来,歌手们一直使用胡夷巷的歌曲。”由于音乐的广泛传播,当时有许多音乐家在城市里以唱歌为生。根据歌词与音乐节拍匹配的需要,他们创作或改编了一些长短句歌词,这是最早的词。从敦煌曲子词也可以看出,民间词比文人写的早几十年。文字最早是在民间产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哼唱着发自内心的喜悦,慢慢被别人接受、传唱、传承。
词是诗。古诗流派主要分为两类:婉约派和豪放派。历史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和李清照。《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是圆滑含蓄,以爱孩子为主,结构深沉细致,讲究旋律和谐,语言醇厚,清新优美,有一种温柔之美,内容狭窄。豪放派的代表是苏轼和辛弃疾。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奔放,意味深长,题材广泛。它不仅描写男女之间的浪漫爱情,而且更喜欢将军事、国家大事等重大题材吸收到文字中,让文字像诗词散文一样反映生活,境界宏大,气势恢宏,崇尚率直,而不是以婉约的歌曲为功力。
古词讲究词库,词库是词的格式名。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有一千多种格式(这些格式叫词谱)。人们不能称之为第一类、第二类等。所以给他们起了一些名字,叫做警句。一般情况下,一个格式就是一个字板。但是,因为同一格式有几种变体,所以几种格式共用一个同义词库,有时同一格式有几种名称。因为每个第一个单词的标题是不同的,所以这种情况下通常会有标题。也就是说一首歌有多少个短语。
关于词牌的来源,首先,它原本是音乐的名称。比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朝初年女子蛮族的进贡。他们像菩萨一样,戴着高髻、金冠和花环。当时教学车间分类为《菩萨蛮曲》。据说唐懿宗喜欢唱《菩萨蛮》词,那是当时很流行的一首歌。《西江月》 《风入松》 《蝶恋花》 《钗头凤》都属于这一类。这些都是民间曲调。
第二,从一个单词中挑出几个单词作为单词板。比如《忆秦娥》,因为按照这个格式写的第一个字的前两句是“颜,萌破”,所以标语牌叫《忆秦娥》,也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是白居易的题词也叫《忆江南》,因为他有一首诗是吟诵“江南好”,最后一句是“你能不记得江南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更名为《如梦令》。这是因为晚唐庄宗写的《忆仙姿》有“如梦如幻,月落烟落”这样的话。《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因为苏轼有个《念奴娇》,第一句是“不归河”。也叫《酹江月》,因为苏轼最后三个字是“江月”。
第三,是词的标题。《踏歌词》讲跳舞,《舞马词》讲跳马,《欸乃曲》讲划船,《渔歌子》讲钓鱼,《浪淘沙》讲浪淘沙,《抛球乐》讲抛绣球,《更漏子》讲夜晚。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在题词下面注明“原意”的地方,也就是说题词也是题目,没有其他题目。
《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汉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集,由后蜀赵崇左主编。该书收录了文、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之作,集中体现了中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要取向、审美趣味、体式风格和艺术成就。此后,词被纳入中国文学史上,与诗歌并行发展,并得到苏轼、辛弃疾等大诗人的极大改进和发展。宋词和唐诗被后人视为一代文学的胜利。
在现代,文字是一般意义上的歌词,很多人都创作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歌词。他们的作品反映时代,记录心情,歌唱生活,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美好的享受。
本文原载于 《学习时报》 (作者赵安华),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