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百姓生活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四宝七亭》和天一阁:皇家图书馆为什么要建江南民居?

发布于:2020-11-13 被浏览:2510次

1774年,乾隆皇帝的大任务—— 《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在一年前全面展开。这时,皇帝正在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存放这前所未有的一系列书籍?

宁波天一阁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了编撰四库,曾命江浙藏书家赠书,以范为代表的范氏天一阁后裔赠书638种,居藏书家之首。天一阁,范家的图书馆,当时已经使用了200多年,以“不损,法极精”著称。

甘龙命杭州织部前往宁波考察,并收到了天一阁的纪念碑和详细形状的图纸。宁波月亮湖上的这座两层小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兵部右侍郎范钦修建的私人藏书楼。朝南而坐,亭前凿池,用六亭,前后通风。它是在江南民居的基础上专门为收集大量书籍而设计的。

宁波天意阁

不久,故宫东华门文化堂后面的文远馆、圆明园北面的文远馆、承德避暑山庄的金文馆、沈阳清宫的文尚馆相继建成。都是以天一阁为模板,专为藏书而建。它们被称为“故宫四亭”,或“北方四亭”;江浙一带也建有“南三馆”,即扬州大官堂文慧馆、镇江金山寺文宗馆、杭州圣音寺温岚馆。《四库全书》完成后,临摹制作了七册,分别存放在这七个皇家图书馆,统称“四店七馆”。

民国时期,建筑师刘敦桢、梁思成对故宫文远馆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出版了限量版《文渊阁全景》(1935年中国建筑学会第一版,1936年第二版),其中有珍贵的彩照、测绘图纸和收藏目录。在这套书的英文介绍中,两位建筑师解释了“四库七馆”与天一阁的关系,并写道:“在中国古代的藏书中,这些建筑形成了一个单独的类别。”可以说天一阁和这些仿照天一阁的藏书,在中国建筑史上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类型。

天一阁和“四库七亭”。图片由天津大学杨静教授提供

2020年11月5日,由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故宫博物院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北斗误长庚明——、四Ku齐格、天一阁图书馆”研讨会在天一阁举行。除了天逸馆博物馆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人员外,故宫博物院、北京圆明园研究所、沈阳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承德文物局和镇江图书馆的十多位专家学者作为“四馆七馆”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聚会。由于种种原因,“四库七馆”在200多年的历史中各有千秋。目前分属不同主管单位,部分已被战争废墟摧毁。管理者和研究者之前都缺乏系统沟通的机会。此次天一阁论坛以“图书馆建筑”为线索,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专家,重新审视了七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术意义,也为图书馆建筑的研究者和保护者搭建了一个难得的平台。

与会学者合影

天一阁博物馆馆长庄丽珍在致辞中说:“文渊、文远、金文、文淑、文慧、温岚、文宗这七座杰出的皇家建筑,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天一阁结下了不解之缘。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作为这些书店的守护者,我们聚集在这里更新我们的领先优势.因为楼房离得近,我们也需要人去相亲,因为道路一样,我们也需要求同存异。今天的会议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期待更多来自中华书局的研究人员、监护人和光大人的加入。”她告诉《人民日报》,图书馆的建设体现了文化自觉,图书馆的保护体现了文化坚韧,公私图书馆自古以来的存在体现了文明的高度,值得珍惜和发扬。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起恒在主旨演讲中谈到了文化遗产研究中的“统一”和“多元共生”,强调了在文明传承中保持地方文化多样性和政治统一性的重要性。他指出,天一阁和“四库奇阁”就像李白的诗“北斗错长庚明”,就像北斗和长庚星一起在空中闪耀;清代文化的魅力在于统一与多元文化的共生与交融。

天一阁博物馆馆长庄丽珍

一、写仿江南:从私家藏书楼到皇家藏书楼

天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杨静从2012年开始对“四库七亭”进行数字化测绘,先后完成了承德金文馆、沈阳汶上馆、北京文远馆遗址的测绘。事实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调查和研究相关建筑。近年来,杨静和她的团队对宁波天一阁进行了测绘工作,并创办了“天一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