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译者遭遇时代变迁:现代翻译高潮的诞生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西方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在中国文化交流史上,译者数量空前,翻译数量众多,翻译主题广泛,影响深远。
中国近代翻译史应该从福州开始。福州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港口之一和船政所在地,涌现出了翻译人才、编号林炎的严复、林纾,以及出版中西书籍的源头之一——福建船政学生翻译团。
从《舌人》《总务》到译者,中国的译者经历了怎样的职位变化?西方书籍的翻译引发了怎样的社会变革?从《几何原本》到《天演论》,再到《巴黎茶花女遗事》,从对“钦差大臣”和“贡使”的误读和传播到“权利”和“主权”,翻译活动给现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全新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思想和对西方的深刻理解?
近日,由新京报文化客厅联合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举办的第三届翻译论坛“翻译与近代中国社会改革”在福州无用空间举行。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姜鸣、新史学会主编唐建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部主任郑庆欢应邀与读者分享。
翻译论坛——“翻译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翻译理论
撰文丨镜陶
一个
从佛经典籍到 《四洲志》
中国近代翻译的开端
敦煌唐人写的经书片段是《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第十》的一段。佛教传入中国,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翻译家。《维摩诘经》的译者鸠摩罗什是一位传奇的佛经翻译大师。
郑庆欢说,中国翻译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民族翻译,指的是中国历史上除了汉族以外的许多民族的出现,都是通过翻译机构进行交流的。第二阶段很红火,就是佛经翻译。从东汉到唐宋,许多僧人从印度把佛经带到中国进行翻译。第三阶段从西学东渐开始,从明中叶的航海发现期持续到五四运动。
西学的翻译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外国人传教士的翻译;第二种是外国人翻译,中国人写的。从明朝中叶到清末民国,大量引进西方著作,包括自然科学、法律、文学等领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部主任郑庆欢
姜鸣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来到中国,然后把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传播到中国,强迫中国接受,强迫中国进入他们在后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社会创造的工业文明体系。的确,中国是在列强强大的船炮攻击下,被迫一点一点融入西方工业体系的。
姜鸣是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
最早的现代翻译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后将西方作品翻译成汉语。19世纪60年代左右,开始出现两个重要的洋务企业,一个是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的多是技术和军事,也涉及国际法。一个是福州船政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翻译人员。福州船政学堂没有专门从事翻译的机构,但在国外留学后,有的有了一些国际观念和外语技能,在近代中国形成了非常重要的翻译力量。
左在创办福州船政学堂时,聘请了两个外籍顾问,一个叫里格,一个叫德凯贝。君威实际上参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在法国军队中担任指挥官。到达中国后,他开始努力学习汉语。他是德克贝的副手,但福州船政学堂成立后,他成了里格的领袖。Regg可以直接用中文和左交流,但是德克贝需要用翻译。后来,君威以留学生导师的身份,带领中国船政学生赴英法留学。出国深造后,回来了两个人,一个是海军军官,一个是船政技术骨干。
林则徐编的《四洲志》书影被列入《小方壶舆地丛钞》系列。魏源《海国图志》这本书可以借鉴。
通过鸦片战争,林则徐认识到,如果不能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和地理,就没有办法抵抗他们强大的船只和枪炮,就没有办法对付西方人。于是他在广州的时候,组织了一批人帮他翻译外文书籍,编了《四洲志》。已翻译成汉字的内容主要是宗教著作、科普自然科学著作和技术军事著作。
2
严复和林纾
近代中国译界两巨子
唐建光把汉语翻译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古代中国阶段,把周边国家纳入我们的朝贡体系,很少和遥远的国家打交道。佛经的翻译只能算是偶尔的需求,现有的翻译资源还是可以应付的。另一个是近代中国阶段,在这一阶段,翻译的发展经历了最初的中西接触,西方的主动,然后是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主动。
新史学会主编唐建光
严复和林纾在谈论中国现代重要的翻译家时是不可避免的。严复的重要译本是《天演论》,讲的是进化论。这本书并不是对原著的精确翻译,而是一方面加入了很多严复自己的评论。他在戊戌变法时期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概念。《天演论》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看西方的窗户,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全方位出现。
严复译《天演论》清光绪刻本
林纾是翻译的先驱。他不懂外语。他的方法叫口语翻译。他先请别人翻译成中文,然后写下来。林纾的翻译代表作是《巴黎茶花女遗事》,其中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对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是非常震撼的。后来林纾翻译了《鲁滨逊漂流记》,《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作品。
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