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篇课文不同意思:日语对中国人来说真的好学吗?
成语“一条水”,用来形容中日关系,是一句老话。在今年年初的疫情中,日本朋友支持中国湖北的包料,说“山河异域,天气一样”,让人感触颇深。几千年前,一位日本朋友发来的这条信息激励了唐朝的鉴真和尚渡过惊涛骇浪,横渡日本。现在,它再次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联系着两国人民的感情。
但是我们对这个隔海相望的邻国了解多少呢?回首150年前,日本这个长期被锁在国家里的岛国,刚刚从《职贡图》中一个想象的、思辨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对立的可见存在。从黄遵宪风尘仆仆的《日本国志》,到庚子国变更后游历日本的学者和革命者对日本的观察,中国人也一步步加深了对日本的认识:它是一个同语言的东亚邻居,是现代东方国家学习西方文明自强不息的典范,是军国主义者逃跑的战争机器,是一个虎狼觊觎中国领土的国家。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并不时成为深深印在两国心中的伤疤。
战争已经过去三代了。烟雾是冷的,新的印象不断叠加在旧的记忆上,就像新的雪覆盖了陈雪。从半导体到汽车,从日本动漫到网络游戏,从大河剧到抗日剧,等等。历史记忆与时尚潮流重叠,形成了丰富复杂的日本形象。一个世纪前,远赴日本考察明治维新成就的严修,曾在船上写过一首诗“生物有时竞争,但最终必须大群组合”,表达了对中日联合、大同大进步的希望。一百年后,中国人会对日本有新的观感。因此本期特别邀请了一批日本学者,通过亲身经历和专业观察,从意识形态、语言、教育、习俗、经济、社会等角度呈现了日本的诸多方面。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站在中国的角度观察日本也是在观察自己。
中日文化源远流长,尤其在语言方面。今天,人们谈论学习第二外语,许多人也认为日语更容易学习。但是是真的吗?本文从中日语言的起源和异同入手。
主张“西用汉语”的张之洞在《劝学篇》 (1898)中论证说:“西方重要的书籍都被日本翻译了。如果我从东方走的路,尽量节省效率,那么东方语言会用的更多.如果我学了东方语言,翻译了东方语言,我就会又快又快。”鼓励大家广泛、快速地翻译日文书籍;戊戌变法后,梁启超来到日本就直接接触了日本人。他在《论学日本文之益》(《清议报》,1899第10卷)里说:“我在日本旅游了几个月,看日语书,看没看过的书,眼睛都摸过了。我以前也没穷过,脑子里一蹦一跳的,比如在僻静的房间里看到的。也强烈主张中国人学日语。在其编辑的《和文汉读法》 (1900)中,具体总结为:读日语,要倒过来读,而下面是空字,所以是“几天小,几个月大”。
电影《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剧照。
这些讨论都是由于日语中汉字数量庞大,对于中国人来说读起来并不困难。这种对学习日语的信心,某种程度上也和日语中含有很多汉字有关。
然而,虽然中日语言之间有很大的相互渗透,但由于各种原因,日语和汉语中的许多汉字“意义相同但不同”,这在历史上给中国人理解日语造成了许多障碍。进入20世纪后,日语的风格开始趋于一致,汉语词汇在日语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如今,对于中国人来说,日语是否真的“好学”不得不受到质疑。
2020年11月7日 《新京报书评周刊》
异域同天:中国的日本观
B01版~ ~B08版
“主题”B01:不同国家的同一个世界:中国的日本观
“主题”B02日式“宁静”:过去与遥远的想象
《科目》B03:汉字多的日语好学吗?
《主题》B04在日本,越境的尴尬和冲动
“主题”B05发展与赶超增长问题
“主题”B06,“守规矩”和“匠人”精神
《主题》B07日本年轻人真的没有进取心吗?
《文学》B08严非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悬浮时代”
撰文http://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