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百姓生活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了解“静”是观察日本的第一步

发布于:2020-11-10 被浏览:2897次

成语“一条水”,用来形容中日关系,是一句老话。在今年年初的疫情中,日本朋友支持中国湖北的包料,说“山河异域,天气一样”,让人感触颇深。几千年前,一位日本朋友发来的这条信息激励了唐朝的鉴真和尚渡过惊涛骇浪,横渡日本。现在,它再次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联系着两国人民的感情。

但是我们对这个隔海相望的邻国了解多少呢?回首150年前,日本这个长期被锁在国家里的岛国,刚刚从《职贡图》中一个想象的、思辨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对立的可见存在。从黄遵宪风尘仆仆的《日本国志》,到庚子国变更后游历日本的学者和革命者对日本的观察,中国人也一步步加深了对日本的认识:它是一个同语言的东亚邻居,是现代东方国家学习西方文明自强不息的典范,是军国主义者逃跑的战争机器,是一个虎狼觊觎中国领土的国家。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并不时成为深深印在两国心中的伤疤。

战争已经过去三代了。烟雾是冷的,新的印象不断叠加在旧的记忆上,就像新的雪覆盖了陈雪。从半导体到汽车,从日本动漫到网络游戏,从大河剧到抗日剧,等等。历史记忆与时尚潮流重叠,共同构成了日本丰富而复杂的形象。一个世纪前,远赴日本考察明治维新成就的严修,曾在船上写过一首诗“生物有时竞争,但最终必须大群组合”,表达了对中日联合、大同大进步的希望。一百年后,中国人会对日本有新的观感。因此本期特别邀请了一批日本学者,通过亲身经历和专业观察,从意识形态、语言、教育、习俗、经济、社会等角度呈现了日本的诸多方面。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站在中国的角度观察日本也是在观察自己。

如何理解日本文化,如何看待渗透日本文化的“静”?为什么“静”成为了解日本文化的关键词?本文将谈谈日本的“安静”。

安静是很多人刚来日本的第一印象。在本该喧闹的商场超市,店员殷勤的低声说;在一座空旷而寒冷的寺庙里,僧侣们默默地扫除落叶。即使在东京这样一个几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也不难找到一片寂静之地。

安静,渗透着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描写的是被埋没在阴影里的隐居生活;川端康成的《雪国》描写了雪山森林的寂静;《侘寂》年,大赛克利分析了审美观念中的沉默。靖这个词可以说是日本文化的关键词。了解靖是观察日本的第一步。

日本的“静”隐含着一种秩序。这种秩序不仅仅是循规蹈矩,循规蹈矩,而是一种自我约束。克制自己,保持自己的界限;同时,我们尊重他人的界限,不会轻易跨越。日本这种独特的秩序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礼让上,还表现在对突破界限、大声扰乱秩序的恐惧上;同样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在自然面前的节制是为了遵守自然的秩序。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庭院设计总是充满看似漫不经心的野趣。

秩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因为有了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构建,社会才能建立,所谓的文明才能诞生。日本的特点包含着有序的“宁静”,因此它潜入灵魂的深处,成为连接中日自我和他者的关键。

2020年11月7日 《新京报书评周刊》

异域同天:中国的日本观

B01版~ ~B08版

“主题”B01:不同国家的同一个世界:中国的日本观

“主题”B02日式“宁静”:过去与遥远的想象

《科目》B03:汉字多的日语好学吗?

《主题》B04在日本,越境的尴尬和冲动

“主题”B05发展与赶超增长问题

“主题”B06,“守规矩”和“匠人”精神

《主题》B07日本年轻人真的没有进取心吗?

《文学》B08严非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悬浮时代”

撰文 | 李永晶(华东师范大学)

01

发现日本之“静”

李永静,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著有《分身:新日本论》,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思想史。

日本在我眼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这些年来,我写过一些关于如何理解日本社会的文章,在我眼里无疑是“日本”。在最近发表的《分身:新日本论》中,我提出了一个说法:日本是我们的“分身”,是我们的“另一个自我”。这是一种理性的认知模式,其实背后,有我个人的真实经历。我们每个人的“另一个自我”可能是由过去经历的积累和沉淀产生的。想到这一点,关于日本的图片逐渐出现在我们面前。

1998年1月8日,我从大连飞往东京。那天东京在下雪,接下来的几天迅速发展成了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大雪。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自然习惯了各种雪景,但当年的“雪国”二字却萦绕心头。这两个字并不是来自之前在家乡的生活经历;我记得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同名小说《雪国》,然后当时我眼中的现实。我对日本的认识有一个从概念到现实的“发现”过程。

日本电影《雪国》 1957年拍摄的剧照。川端康成在原小说《雪国》中描述了夜月的雪景:

“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被雪和声音冻住了,仿佛来自地面。没有月亮。抬头望去,令人惊讶的是,天空中有许多星星,明亮地悬挂着,仿佛它们在以没有一丝速度的方式接连落下。随着星星的靠近,天空变得更加遥远,夜晚变得更加深邃。县城里的山分不出高低,只是一片黑黝黝的,深悬在星空下。冷清安静,一切都很和谐。”

其实我对日本的最初印象完全源于我在大学读的川端康成的作品。除了《雪国》,我还看了几部记忆中的《古都》,《伊豆的舞女》,《千纸鹤》等作品。当时我热衷于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但仅限于英、法、俄作家的作品。有一天逛书店的时候,无意中注意到了日本作家的作品。经过一番思考,我终于买了川端康成的小说。购买的原因可能与这些书的书名有关。当时我在学数学,但是对汉字的新奇组合很感兴趣。“雪”和“国家”这两个词很常见,但当我看到它们结合在一起时,一个新的世界出现在我面前。

刚开始看书不久,我就发现了日本小说的特殊性:很安静。英法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爱恨情仇,俄罗斯小说也没有沉重压抑的社会话题。日本小说可以说是两三个人日常平和的对话,对人内心活动的各种细腻的描写。日本小说里似乎没有社会,也很少有对个体深沉悲欢的描写,只有对个体生命的无尽体验。后来才知道这是日本小说的传统。反正川端康成的小说给了我一幅宁静的日本画面。

1991年上映的日剧《东京爱情故事》,一度是中日观众眼中的经典。剧中,女主角李湘向腼腆的男主角永尾完治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她用雪堆成一个好玩的雪球,因为“万智”和“丸子”在日语中是谐音。《陌陌》中无声的热情通过这个安静的雪球表现出来,成为日剧中爱情表达的经典场景。

这幅画当然得益于小说中人物使用的语言。我不禁在想:人怎么会有这么淡定内敛优雅的表情?为什么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如此安静?为什么没有我们经常有的激烈冲突,或者尖叫争吵或者叫喊?

这种通过文学作品获得的对日本的印象,很快被我初来日本时的经历所证明。东京,一个拥有几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充满了寂静,人们似乎被孤立了。即使在地铁高峰期,虽然你被汹涌的人群困住了,但你对周围的感受可能还是很平静的。这种印象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后来每次谈起日本的生活,都会想到水这种无声的画面。刚到东京时冬天的寒冷和孤独,更加强了这幅画的宁静和安详的气氛。

这是我眼中的日本吗?随着指尖敲击键盘的清脆声音逐渐产生的文字,我的思绪被浓缩,一种久久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平和的感觉从何而来?我以为它应该来自过去和远方,来自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精神家园。

电影《小森林 冬春篇》剧照。

入乡随俗的时候,很快就习惯了东京的宁静时光,让人忘记了稍纵即逝的时光。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的精神栖息地时刻。人类走出了古老的荒野和森林,几乎永恒的大自然已经在我们心中扎根,构成了我们灵魂的故乡。异域的山川让我偶然发现了“另一个自己”的故乡。我刚来日本时的这些感受,当然影响了我后来对日本的看法。

02

“静”中有序,异域“故乡”

2014年7月的一次东京之行再次强化了我的印象。那是我离开日本五年半后的一次日本之行。刚下飞机,突然有种前一天回上海的错觉。此时东京正值雨季,类似于前一天上海阴沉的天空;我出发的那天早上,上海已经出现了梅花,天空明净。

出了海关后,我赶紧上了机场大巴。车子即将启动时,衣着整齐的司机开口通过车内的麦克风向他打招呼,说:“这车马上就要启动了,会有点摇晃。请多加注意。另外,全程请系好安全带。谢谢你乘坐这辆班车。”因为当时车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感觉司机在和我说话。司机外表端庄,语言庄重,语气温和,吐字清晰,与周围的整洁和宁静和谐地展现出最好的一面。之后大巴停了两站,陆续有客人来了。每次汽车即将启动,司机都会重复问候和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我久违的场景:有序,安静。

从机场到东京的一路上,天空空荡荡的,不时让我想起江南的雨天。住到朋友安排的公寓后,出去买日用品。当时,小雨已经淅淅沥沥地下了下来。落在地上的雨滴偶尔反射出晶莹的光芒,衬托出世界的清洁。再次遇到这些旧习俗,我不禁陷入沉思。

电影《小森林 夏秋篇》剧照。

走在东京街头,又一个幻觉突然袭来。当我一次经过一个路口,一辆车同时行驶。我早早停下来,开始等待。车子迅速向我这边移动,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司机立即刹车,停了下来。一瞬间我惊呆了,然后我的反应是:我有优先通过权,司机本来可以在我面前安全通过,但他还是按规定办事。我看了一眼司机,点点头,然后很快就过了路口。汽车立即启动,在我后面开走了。这是日本人过马路的方式。人们遵守彼此的协议。它们要么成为习俗,要么成为法律。

因为这几年国内的报道,我们可能对此并不陌生。我想说的是,这种现代的城市环境也是人的精神属性的一种向外映射;事实上,日本社会的宁静感源于日本社会的高度有序性。这些感受让我再次“发现”了日本的秘密。在日本短暂的人生经历,构成了我个人精神史的又一页。前面提到的《分身》就是在这次日本之行中诞生的。

《分身:新日本论》,李永静著,一页对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1月版。

2019年5月,时隔近四年,又去了日本;这次我是从关西国际机场入境的。在沿着长长的小道去海关的路上,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工站在一个拐角处。这是我下飞机后遇到的第一个日本人,所以看的比较下意识。她可能注意到了我的眼睛。我走近她,她用标准的微笑向我鞠躬,说了声“欢迎”。我立刻点了点头,算是回礼。

这当然是日本社会很常见的景观,但那一刻我还是觉得受宠若惊;我感觉自己被区别对待了。那种亲密关系似乎只存在于我们的亲戚和朋友之间,但为什么这会儿出现在一名外籍员工身上呢?当然,我知道真的没有必要问这个问题,因为那一刻的情感是真实的,是“另一个自己”的归乡感。

这种日本“故乡”的体验,当然不是我独有的。周作人在回忆录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在日本的感情是半异域半古老的,而这个古老是在异国他乡生活的声音,所以不是梦幻般的假期,但也不同于韩国安南的游梦衣。”你看,周作人在日本发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故乡”:是以中国文化黄金时代为代表的“声”字,是一种现实,而不是圣贤的理想国度,更不是意识形态的虚构。

03

心灵深处的古昔和远方

2020年1月31日,是SARS-CoV-2肆虐的高峰期;人们紧张不安地关注着湖北及周边地区疫情的发展。这一天,一条来自日本的消息瞬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日本火速援助湖北的一批材料上,醒目地印着一句话:“山川异域,气象相同。”这首诗的出处现在大家都很熟悉了。据《东征传》记载,日本长野王子在赠送给大唐的数千件袈裟上绣了十六字,这首诗是前半句。据说鉴真被这16个字打动,以异国他乡为故土,九死一生,终于达到了传播佛教之光的愿望。

疫情期间,湖北高校日语汉语水平考试HSK局支持的那盒材料上印着一句话“山河异域,天气一样。”。还有一句印在日本京都府五河市物资外包装上的古诗词,冲向中国友好城市大连:“青山同云同雨,明月曾两乡”。

随后,来自日本的浮雕材料经常被古典诗歌覆盖。这些话让人心动,为疫情救援和保护活动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最终演变成网络空间的文化事件:有人在感叹,说日本是真正的礼仪之邦;有人认为救援或动员的口号高雅庸俗,没必要把日本人的方式抬高;还有人认为这些口号来自日本的华人,那些好人正在调查援助机构的国家属性,以确认这些口号的发起者是哪个国家。

现在局势已经平静下来,我们要问,为什么这八个字会给我们的内心带来如此巨大的波澜甚至冲击。在我看来,这些来自过去和遥远地方的诗句,在一个民族危机的时刻,引领我们回到内心深处,让我们在日常的语义空间里遇见失落的美。“到处都是山河,瞬间就觉得自己是命运共同体”。日本的救灾物资获得了自己的精神属性。

当然有些话是日本华人给的,但这个事实并不能给那些追求廉价民族主义的人提供安慰。这些汉字的诗句来自日本列岛,但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本地华人,对汉字的敏感度可能都不一样,因为这里是汉字的第二故乡。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道理。哲学家说,语言构成了我们存在的本质。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还有一个逝去的故乡,很远很远。

这种故乡的感觉和视角也属于一些日本人。日本汉学家吉川吉吉曾在他的随笔中写道:“无论如何,中国思想是人类的故乡之一。在某个时刻,有意无意地,它在诉说着它的思乡之情。”通过日本,我们看到了过去,看到了心中的距离。

上图:《六十余州名所图绘》年《上野雪寺》年《燕吴八景图册》年《仿张僧繇西山雪霁图》年0103010年0103010年0103010年0103010年0103010年0103010年0103010年0103010年0103010年0103010年虽然两幅画的笔法构成不同,但表现的雪景含义是一样的。看日本古代绘画,佛道绘画往往有唐宋,山水画也有明朝人的味道。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今天的中国人,通过日本,也能领略到中国过去遥远的乡愁。

标签: 日本 古昔 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