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百姓生活网 >> 教育 >> 文章正文

张:现在的教育技术水平太快了 教育的“灵魂”跟不上

发布于:2021-01-30 被浏览:3340次

教育就像养花,一边看一边等花开。

但是,教育最怕两个极端:一个是彻底放弃;另一种是根据自己心里的花来鼓励,而不是花本来的样子和需求。

只有静静的工作,才能等到花开。

张克运

重庆市第七十一中学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讲师

一个优秀的孩子会弹钢琴,会跳舞,会画画,学习成绩好。

等你长大了,初中的时候就什么都懂了。每次前几门考试都会考上重点高中,成为高考状元或者前几名,考上国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

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几年后,他们将作为研究生和医生学习。

你看,父母很荣幸,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优秀。45岁以前是副处级干部,50岁以前是正处级干部。遇到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都说孩子有出息。

然后,不到55岁他就进监狱了。

这时,我的父母仍然流下了一行古老的眼泪:“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

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

当年我们追求分数,象棋,字画,那么多天赋.我们必须考虑一下。教育有什么问题?

教育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学生的能力,不在于改革,不在于技术。

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中国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

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不从教育的角度看教育,而从哲学的角度看灵魂是否有问题呢?

柏拉图说:“教育不是他,而是灵魂的转向。”

那么,你转向哪里,又转向哪里呢?引导孩子成绩,天赋,才能,技能?都不是。

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过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解放心灵,按照柏拉图的脉络,心灵应该转向哪里?

你学过哲学。在西方哲学中,“爱与智慧”就是哲学。

那我加一个善,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东西。

你说这个人以后技术越来越差,才华越来越差,哪里还能差?

这就是我们整个世界的普世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忘记了。

我从这个例子中深深体会到,教育是“慢”的艺术。

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我把这句话发给所有的父母,让他们的孩子慢慢长大,不要着急。

上帝创造了他

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会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

你记得这句话,“存在即价值”

教育就像养花,需要静待花开

人生就应该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如此。

我的一位学生的女儿,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带到我家来。

她说:“老师,你看我的孩子不爱吃饭、瘦小,黄毛丫头,怎么办啊?”

我说:“才10岁你着什么急啊?”

“她学习成绩不行,吃饭也不行,比同龄人都要矮一头,怎么得了!”

我说:“你形象不错,自己的孩子会差多少呢,你不要着急,太在乎这个东西没用,养人要慢慢来,你着急她也不会长,拔苗敢拔吗?”

2014年,高考结束以后,志愿都填报完了,录取通知书来了,她带着一个亭亭玉立,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来,说:“快叫师爷爷,这就是当年那个黄毛丫头。”

我说:“你当年是不是很着急?孩子几年工夫,长得比你高,比你漂亮,还考了一个好大学。”

她说:“当时我真的很着急,现在觉得很自豪。”

但是教育又最怕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撒手不管;另一种是按照自己心中的花去助长,而非花的本来面貌和需求。

只有默默耕耘,才有静待花开的机会。

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地,静心观察花的种类,再以此选择耕耘方式,再适度引导,除杂草、保丰茂。

适合就是最好的教育

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的指向。

现在某些学校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都是这样的无聊、矫情的语言,这样就能把教育做好了?

不要今天看到我们校园门口上写着“热烈祝贺某某成为文(理)科状元,考上清华、北大”,就以为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功。

我刚才说了,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性。

一个孩子为什么有价值?

因为他有可能性,他有无限的可能性。

所以我的结论是:

第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指向。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今后就一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有无限可能性。

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定论,说孩子今后是擦皮鞋的或者将来没有出息,哪有这样的教育呢?

现在好多名校干什么事?

名校选孩子读书,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有限,选择名校的人就多,于是名校就有资格来进行筛选。

从事物的发展的规律来说是对的,但是从做教育的角度来说又是错的。

选择人的教育叫“伪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这些名校还要考试入学,两科语数,小学低于198分,没有特长,一律不能录取。

我所在的学校收的是几十分、120分左右的孩子,我们一样要把他们教出来的。

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规律

为什么说要潜心育人?

潜心是一种境界,现在有几个人可以潜下心来做事?

我们好多时候都把学生当作了手段,而不把学生当作我们的目的。

你看,为什么当作手段了?

使劲培养,培养好了以后我得高额奖金。这是他获得奖金的手段、获得名誉的手段,于是难免浮躁。

现在有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手段,学这样、学那样、考状元、读名校都是脸面的问题,就是当成一种手段。

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

我说一个简单的教育规律,看看我们现在有多少人不知道。

现在初中老师布置作业,孩子晚上11、12点基本做不完,高三就更不说了。

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孩子,他的成长规律是怎么样的?

这些孩子在深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尤其是1点到3点之间,脑垂体分泌两种很重要的激素,一种叫性激素,一种叫生长激素。

有光照、有压力它不会分泌。

所以,孩子如果睡眠不好、压力大,他长得就不好,这就是规律。

如果老师懂了这个规律,那布置作业的时候就一个要求,最迟10点半孩子必须入睡。因为孩子入睡两个小时以后才可能进入深睡状态。

我们现在遵循这些规律了吗?

没有,不管,使劲学,为了分数、为了技能、为了才干。

所以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

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新常态。

第二个“可能”,是指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

现在他所学的,甚至是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

但是现在又必须要分数,所以他又必须勤奋学习。

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够确保未来的可能性存在。

所以,这里面有个适当,“适当”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

不要看到邻居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

你是博士,说博士的儿子就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

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一定要学这个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

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准则

教育怎么做呢?

这个问题也是教育的哲学思辨。

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这就是哲学。

那么哲学家怎么看待教育?最经典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原话:

“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

我个人认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学,就是说我们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就这么简单。

什么叫过头?现在我们就做过头了,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我们老师不知道怎么上课了,领导也不知道怎么布置工作了。

学校教育成了这样子就是过了头,忘记了还有教育规律,还有教育自身内在的东西。

来源 | 明教育

“不说话的老师”如何教学?这种教育流派却风靡世界数十年

CERB | 朱春凤:有多少领导愿意为教师成长买单?IB先锋者的教育反思

又到剑桥放榜时!3500名学霸入读,中国学生比例却在下降!

一个清华学霸决定退学

看完《心灵奇旅》才发现这是一部逃离内卷指南

标签: 孩子 现在 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