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百姓生活网 >> 教育 >> 文章正文

清华北大毕业生留在北京不到20% 北京985大学生不再爱北漂?

发布于:2021-01-06 被浏览:2855次

2018年,留在北京的清北本科生没有去广东的多。软科学部收集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广东连续三年获得除北京以外的清北毕业生优先就业名额。

文本/杨宇

在北京奋斗会考验大学生的才华和努力。然而,就连北京985的毕业生似乎也不再爱北漂了。

近年来,以清北为代表的北京985毕业生比例一直在下降。2019年,青海北部两所学校的本科毕业生留在北京的不到20%。

同时,广东是他们离开北京后最大的目的地。连广东对上海985毕业生都有吸引力。

毕业后选择哪个城市无疑是农民工进入职场的灵魂,大学生最终选择用脚投票。

离京

北京就业和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是理所当然的。

这座城市拥有全国最多的“双一流”大学。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0年6月30日)》统计,北京市本科高校67所,其中“双一流”高校34所,几乎占到一半。

在一大批“双一流”高校中,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北航、北京理工、中国农业大学、中央人民大学等8所985高校是最好的。更何况,清华和北大这两所国内顶尖大学,在同一个城市里比邻而居。

985毕业生是大学生中的精英。软科学统计显示,近几年北京985毕业生留京率普遍下降。2019年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北航的本科生留京率皆不足5成,清北在几所名校中倒数.

根据2019年两所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清北本科毕业生留在北京的不到20%,其中北大(总部)16.07%,清华18.20%。

这已经是清北毕业生留京率连续多年下跌了.

2013年北大本科生留京率高达71.79%,2014年降至58.04%。2013年清华本科生留京率为30.7%,2014年略降至30.3%。

2018年,北大本科生留京率继续下降至21.99%,清华本科生留京率为17.30%,下降至20%以下。

2019年,清北本科毕业生留京率依然较低,均不到20%。长期以来,从2013年到2019年,北大本科生留京率从71.79%下降到16.07%,清华从30.7%下降到18.20%。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范秀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以清北为代表的名校生的就业去向,很能代表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倾向.

清代北部的学生有更多的就业选择自由,可以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选择工作。其他大学毕业生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但不代表他们不这么认为。

户籍

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是否在城市定居是他们就业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吸引大学生来打工,近年来很多城市放宽了户口,掀起了一场“抢人”的战争。

范秀迪指出,户籍制度在现阶段影响到人的就业、安家,没有户籍人就缺乏归属感。不是年轻人在乎户籍,而是有被户籍束缚、限制的感觉.

生活在一线城市,难以入驻的上海也放松了。在向清北大学毕业生抛出橄榄枝后,2020年,上海向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所地方985高校的毕业生亲切挥手。

2020年9月23日,《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正式发布,原“清北”作为试点探索设立本科层次

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政策,范围扩大至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另外两座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对大学生态度更为“友好”。在2020年深圳人才引进政策下,全日制本科且未满45周岁以下直接核准入户,全日制大专且未满35周岁以下直接核准入户。

2020年底,广州出台宽松的落户政策。一方面,“双一流”建设高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在引进单位参加社会保险即可入户。另一方面,个别区域大专也可以落户。

与上广深相比,大学生在北京落户依旧很难。2017年北京在引进毕业生的工作中强调,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严控北京禁限产业引进毕业生。

樊秀娣表示,户籍制度是国家公民的根本制度,在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完全打破的现状下,户籍反映一个地区领导人的治理理念,最终体现在当地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文化、治安各方面,本质上都有影响地区的活力和个体的资源。

樊秀娣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信户籍制度会慢慢松动直至消失。其实只要在当地生活和交税,就应该有保障

广东

清北毕业生选择离开北京,而离京之后最大的就业流向地是广东。

2018年北大本科毕业生留京率降低到21.99%,而去广东的比例则增加至32.62%。2018年清华本科毕业生留京率为17.3%,而去广东的占20.3%。

也就是说,2018年清北本科毕业生留在北京的,还没有去广东的多。软科搜集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广东已经连续三年荣获清北毕业生除北京外首选的就业地

广东的吸引力,从本地大学生的留粤率可见一斑。2018年42.47%的中大本科生选择在广州就业,深圳23.99%,珠三角其他城市11.43%,合计77.89%,远高于清北本科生的留京率。

不仅如此,广东还吸引东北、中西部的985毕业生跋山涉水而来。2019年,19.5%的哈工大毕业生从北到南几乎跨越整个中国去广东就业,高于12%的留黑率。武汉大学毕业生本省就业率仅为28.87%,流向广东的毕业生则达到23.63%。

甚至于,广东对上海985毕业生也有较大的吸引力。复旦、交大的毕业生如果不留在上海,去外地最多的也是广东

广东承载了大量外溢的京校学子,除了硬科技产业,清北毕业生对教育行业也颇为热情。

2019年,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发布2020届毕业生拟聘名单,20个录取者中有19人毕业自清北,引发舆论热议。2020年,深圳大学70万年薪招聘教师再次引发热议,薪水诱人,招聘中不乏清北等顶级高校毕业生。

樊秀娣认为,珠三角对人才有吸引力是件好事,区域、城市间的竞争很有必要,人才大循环,能够促进人才与职业需求匹配。珠三角和其他各地区是联动发展的,最终有助于整体提高

当然,樊秀娣指出,希望珠三角能把吸引人才政策落到实处,不能只靠吸引几个名校学生做“噱头”,还要把眼光放在其他学生身上。

一个地区的发展,可能需求量最大的是高技术人才,是蓝领。

标签: 广东 毕业生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