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玉米王”将在新的一年里 在高产增收的基础上建设“金山”
在寒冷的冬季,武昌八家子乡的傅敏合作社,社员们正在打玉米,操作整机。在玉米脱粒现场,铲车铲出玉米芯,运到脱粒机的料斗。机器将玉米粒运送到旁边的大货车上,很快就装满了大货车,脱粒后的玉米被运送到大型粮食企业。
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玉米,全省“玉米生产之王”、傅敏种养专业合作社主席石畅告诉记者:“合作社今年种了3.2万亩左右的玉米,10月份开始收割。每天20多台收割机,100多台拖拉机,400多人工作两个月,把它全部收割完。从12月初开始,玉米就被脱粒了,而且要干一个多月。”
成员们正在装载脱粒的玉米。
石畅说,今年合作社采用高产玉米新品种,春季播种时有效控制玉米行距,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玉米抗倒伏能力强,大棒。玉米授粉时,合作社首次用雄蜂向玉米喷洒植物酶,促进玉米生长,从而促进玉米产量。今年玉米亩产达到1300斤,总产量超过4000万斤,产量创历史新高。玉米的价格是每斤0.995元,比去年高3美分。这使得我们合作社的总收入超过4000万元,成员的钱袋膨胀了很多。
在丰收和收入增加的背后,石昌和他的成员们努力工作。石昌说,今年我们增加了2500亩土地流转用于露地蔬菜生产,露地蔬菜生产涉及大量劳动力,增加了100多人。11月,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把没收的101玉米覆盖在地下,大型农业机械无法进入地下,所以都是人工收割。我们每天雇佣400多人,所以我们刚刚抢回了丰收。在我们合作社,中午提供饭菜,日薪200多,当天全部以现金结算。
石畅说,合作社在不平凡的一年里实现了高产、增收,这离不开政府和财政部门在扶持企业、稳定岗位方面的支持。4月,武昌农村商业银行向合作社贷款300万元,缓解了疫情期间临时用工资金不足的问题。秋收时,他们得知合作社的人工成本因暴风雪而增加。12月14日,何承江董事长带领信贷工作组来到合作社调查,现场投放贷款300万元。
董事长石畅向财务部介绍了合作社的情况。
今年的大丰收为明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石昌对明年有了新的规划。她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用土地和技术储存粮食的保证。玉米脱粒后,合作社将与农民协商转让土地,并准备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明年春天,合作社将再采购40台大型农业机械和工具,并继续采购玉米高产新品种。田间管理将更加精细化,良种覆盖率将达到100%,机械化种植水平将得到提高,产量和效益将继续从科技上得到要求。明年,合作社应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既要多样化,多产粮,又要多动脑筋,延伸粮食产业链,探索原粮深加工,做好“两头双尾”,不断增加社员和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