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标是生下一个充满考点的宝宝
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一个北京的朋友给我发了一篇文章,破口大骂“北京海淀区开始新一轮音乐高考”。题目说:“音乐考试不及格,就不毕业!”
最后一个感叹号更加强了事情的严重性,估计也凸显了此刻海淀人的压倒性情绪。
再次,本文来源于音乐教育机构微信官方账号。呵呵,怪不得要用感叹号!
他们不需要亲自写任何东西。他们可以通过粘贴红头文件、政策目标和考试计划来完成一大块。他们只在全文末尾写了一小段:“注意音乐学习!这影响孩子未来10年的学习道路!”
一秒钟后锁紧你的喉咙。
文章开头突出贴了一份区教委的文件,文末突出贴了机构的几门音乐课。
转眼间,红头文件就可以成为各种学习机构的宣传资料,成为最有说服力的金字招牌。这可能是中国课外机构的独特之处。
教改一发生,最刺激的就是课外辅导班,最先行动,最赚钱的。
刚准备陷入沉思,我转过头看着父亲,带着儿子在阳台的花盆里挖土豆。唉,人家孩子早就活在声、身、美之中了。整天挖土豆玩电熨斗的熊海子,你以后会有什么竞争力?
我气得冲到头上:“别玩土豆了,考试会种土豆吗?”先带宝宝做100个蛙跳,然后练琴一个小时!”孩子的父亲一脸茫然地看着我,满头大汗。
你能怪我吗?教育改革的春风吹得到处都是,而且配偶必须先给力。如果父母做不到,孩子肯定不会辜负期望.
如果中考考马地瓜的栽培技术,我笑都来不及。但是与时俱进意味着什么呢?父母要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有前瞻性。
以前,育儿就是要避开槽,不要进入角落;
现在的育儿注重考点的追求。
如果你猜到了以后育儿注意什么,不打电话给世界就太好了。
所以每当看到“新政”、“未来”、“十年”这样的字眼,就觉得很纠结。本来这些都是关于成长和前景的好词,但现在,至少在大部分一、二、三线城市,这些词是每一个家长最容易惊醒的焦虑。
很多父母每天早上醒来,祈祷三件事:1。今天不应该给孩子取名;2.甲方今天不应该找茬;3.今天不要吹我。
还有一个北京的朋友,不高兴地说自己家有四代五音不全。全家以擅长运动为荣,血缘定型。当他们看到体育高考受到重视时,他们非常高兴。谁知道音乐过几天也会高考.
教育真的是一件超级公平的事情!
我跟他说:“因为像你这样的人太多了,中国人的整体素质上不去,老人有偏见。”
前不久写的一篇《林黛玉倒拔垂杨柳的日子终于来了》的文章里说:以前我夸一个人,说他“优点多多”。以后你可以说:“这个人满是考点”。
时代在变,人的思维要跟上。不管你有多好,不考感觉都是浪费时间。
过去,有些孩子喜欢跳上跳下。父母说:“你有什么用,考不考?”现在孩子可以说:“我没有蹦跶,这是音美的作业。”
你的孩子能超过你的地方会越来越多。现在朝阳父母已经放下手机,起身带着孩子蹦蹦跳跳了。会远远落后吗?
所以教育改革要改变的是群众衡量自己的标准过于单一。你以为你带领孩子好好学习,周末补课,假期不敢走远?一有比赛就可以参赛,一有助教就买,一有老师的专家辅导就报名。所以就算你是个好家长,你的孩子也会是个好苗子?
不好意思,中考的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800米跑,你看行吗?
不好意思,你能处理好中考的审美感知、艺术表达、文化理解和艺术创作吗?
你说你没时间?对不起,谁在乎你有没有时间全面发展?反正现在需要全方位的人才,有时间的就是人才。
以前用尺子量,现在用几把尺子量。
以前是择优制,现在是淘汰制。
古代有句话叫“养国之子是教学六艺”,这是贵族子弟的学习任务,也是他们用来区别于“普通人”的。如今整天沉浸在教育中的父母,终于冷静下来,决心做一个普通人。这次改革突然要求大家的孩子按照贵族子弟的标准统一起来.
我朋友的孩子,以前每周只有一个下午休息,周末几乎被课外辅导班占满了。现在他加了游泳课,网球课,还接了放了很久的钢琴课。不要紧,原来孩子一周只有7x24小时。
学什么都需要时间。
而学什么都靠天赋。
一个除了几句话之外,其他方面都名列前茅的孩子可能无法通过音乐和体育考试。他不配接受高中教育吗?
所以很多人很迷茫。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还是训练考试机器?
全体员工增加声体美考核,划一条标准线,是公平还是不公平。
另外,审美教育的四大板块,哪个应该有标准?那些被潜移默化熏陶出来的艺术素养和能力,是全民通过一次考试提升出来的吗?
更大的问题是,如果我不是天生就有这种材料,让作为这种材料的人去感知和创造它,让我这个艺术废物,安静地做化学实验,做科技模型,研究聚合物,创造新的智能,岂不是香哉?
但是冷静下来想想。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继承艺术细胞和运动细胞,你怪隔壁老王吗?你心里就没有点吗.所以与其扔没用的槽,不如先自救,再给新生代出谋划策。
现在的家长应该有个清晰的认识。我在育儿领域称之为《菜花宝典》 ——。如果你想要一只小鸡宝宝,你必须从一只鸡开始。
未来,什么是成功的父母,什么是优秀的父母,笑到最后的那个可以自信的说:“我是考点。”
所以所有年轻人都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劳、仁义礼智信、宫招羽、御书礼乐射的优秀青年,然后找一个同样优秀的异性生孩子。
这个宝宝天生就有各种考点。
他有艺术细胞,有音乐基因,有运动天赋,学习能力强。
宝宝眼睛大——。“眼睛又大又准,学画画能赢。”
宝宝哭大了——。“丹田穿透力很强,学声乐没问题。”
宝宝能吃能睡——。“脑子发展快,智商提前优化,以后肯定是校长。”
宝宝拉屎超过——“身体越光滑,思维越发达,信息技术一定很擅长。”
以前看着宝宝动,怀疑他是多动症。后来我看着他动了笑:“这个体质和运动量绝对不是担心运动!”
当然,也不能保证以后的考试会增加什么新的考点。
总之社会需要考什么,我们就传给宝宝。
我问了一个学生的朋友如何定制考点。她说不可能。考点盖的宝宝要用橡皮泥捏。
但是,我并没有那么悲观。想象未来。在人工智能时代,有才华的人类或许可以设计出“测试中心模块芯片”,可以根据需要定制。有些特殊模块必须自费。中考考点模块建议纳入医保,惠民利民,为九年义务教育画上美好的句号。
十三姐
Modu影响力大,KOL
IP“葛13”独立运营
其微信官方账号为“葛十三”和“十三哥”
《了不起的中年妇女》的作者
微博@葛十三的十三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