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百姓生活网 >> 快讯 >> 文章正文

《市政厅之宝》!邢14展厅组装拖拉机1130件

发布于:2020-12-28 被浏览:2953次

甘南县兴市展览馆位于兴市村别墅的中间。3600平方米的展厅有10个展区:有沙盘、图片和实物.走进展厅,就像走过了半个世纪,感受着如何开拓繁荣,如何快速发展,如何世代创造辉煌。

1.jpeg

兴师展览馆。马红俊

展厅中央有一个沙盘,浓缩了杏石村的历史和未来。五区功能明确:小城镇建设核心区为2002年至2006年由杏石寺村按照高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四个花园洋房小区,共136栋;华福工业园区拥有5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10万吨无公害大米加工厂、生物制药厂、华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煎饼厂、粗粮加工厂等。当然,因为沙盘建得比较早,村里的万吨智能仓库、有机肥厂、空心砖厂都没有出现在沙盘上。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核心项目是万米智能温室,主要用于新产品的实验展示和推广。旁边是设施农业区,有太阳能节能温室和1331个温室.“三年后,温室总数将达到1万个,利用30万吨秸秆发电工程的余热,建成世界闻名、全国一流的300亩多跨智能温室。让它成为‘黑龙江的小海南,星四的小三亚’,让星四成为‘冰雪果蔬,采摘之都’。”一张沙盘,既承载着现在,又描绘着杏石村的未来。

2.jpeg

杏石寺村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沙盘。马红俊

展厅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村委会成员和华福集团领导班子。幸福村党委书记、华福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傅华亭是幸福村的灵魂。先后当选第五届、第六届、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六届、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2008年,他作为农民代表光荣出席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村史馆的故事围绕着傅华亭展开。从利用资源发展畜牧业到从零开始农业机械化,从开荒到水利建设到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从兴办五小产业增加人民收入到借船出海让华冠科技上市.图片、报纸、故事记录了杏石村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01228110156.jpg

物理展览的一个角落。我们的记者周京社

展厅最后一部分是当时第一代拓荒者的生产生活展区。他们住的地方有草棚,他们用的钩梨和他们拉的木车。最引人注目的是市政厅的宝——,一台还能着火的拖拉机。这是傅华亭1970年组装的。在傅华亭的办公室里,他向记者讲述了这台拖拉机的故事。

“北大荒真是荒凉。它是一只蝎子和一只狼。它长杂草,不争食。”1956年傅华亭的父母来到杏石村时,场景就像歌谣一样,到处都是荒地。他们在田里忙了很多年,靠的是钩犁,钩锄,钩镰刀。他们摆脱不了生产靠贷款,粮食靠转卖,生活靠救济的困境,也摆脱不了县里最穷村子的帽子。

1970年7月,傅华亭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在这样一个“三依村”,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村民吃饱肚子。

村里劳动力少,土地多,但“三弯”限制了人的发挥,也不缺能量,就是开不了多少地。看着附近农场的拖拉机,他们互相羡慕,想拿回一台拖拉机。

开出荒原第一犁2.jpg

P

在当时,拖拉机是国家控制的稀有商品,不能用钱购买。如果你想买,你必须有批准文件。

傅华亭拿着大煎饼跑到县里,希望能拿到批文。但是跑了几天,到处都被拒之门外,没人理他。当我离开家时,我口袋里没有多少钱。折腾了几天,也没剩多少钱了。当我住在最便宜的澡堂时,我还剩8美分。第二天,他用八毛钱买了两个面包和一瓶汽水,空手踏上了回兴师的路。

一路上越走越气,走得越来越快,这些日子受的委屈,在他心里变成了熊熊烈火。34英里后,他花了3个小时走回邢14。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你不卖给我,我就自己买零件装一个!”

动手吧。他和两个村民找了一本修理拖拉机的书,根据目录整理了一份配件清单。“村民养羊卖猪的钱是8000元。反正不管什么钱,让我借。”傅华亭说。背上背着一大包煎饼,他开始四处摸索拖拉机配件。距离最近的双河农资供应站、甘南县农机公司、齐齐哈尔农机公司、黑龙江农机局、海拉尔、阿荣旗、内蒙古等。他们已经跑了一个多月了。傅华亭买了拿了功劳,连背带都带了,拿回来1130多个零件。

人力拉车1.jpg

配件就是这样拉回来的。记者周静翻拍

“有一次我从哈尔滨回来,拎了一麻袋零件,太重了!当我下火车时,我踩到了我的脚。包掉到火车下面,我差点滑进去。感谢我抢过站台就那样挂着。火车没有离开,所以我不得不被困在那里。还好当时我很强壮,胳膊很强壮,我一把抓住,旁边的人也拉着我。火车开走了,我爬上去,身上穿的棉袄裤子都被刮花了。”傅华亭说。“那时候我摔东西扛东西总是遍体鳞伤。”

“回来的都是小块,最重的是发动机外壳。”傅华亭说:“我当时是从赣南县买的。买了之后就搬不动了,就从村里开着马车。马车停下来上路了,我一直看着。袋子里装着煎饼和炸咸菜,提着军用水壶,又饿又渴,就在车上咬一口。”

千军万马修水利_meitu_3.jpg

拖拉机为水利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记者周静翻拍

我差点得到一台拖拉机,但我买不到油箱。油箱不是易损件,农机市场也不卖。去很多地方旅游都买不到。傅华亭吃不好睡不好。有一天,他听说双河农场五十六团有很多拖拉机和一个备用油箱。然后作为宝物,他和团长合作,最后团长专门批准卖给他。

备件准备就绪后,他们前往甘南县寻找老司机杨,以及村里的两个聪明男孩。和傅华亭一起,四个人开始装拖拉机。这些部位都是东拼西凑的,所以往往是互不搭配的情况。比如发动机54马力,可用后桥75马力,他们会尝试加工。村里没有车床和电焊,所以他们把零件带到双河农场,去甘南县的检修厂,钻孔,电焊,改装.返工反复磨合。元旦前,拖拉机终于成功试机了!

村民们互相告诉对方,让我们拥有自己的拖拉机吧!

微信图片_20201225092319.jpg

乡村历史展览馆的拖拉机。记者周京社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县里。“县农机部门的人听说了,向四位领导汇报,说你们安装拖拉机,这还了得?没有国家法律,拖拉机就没收!惩罚我。我很害怕。我不怕他们会判我有罪。恐怕拖拉机会被没收。这是村民的一点点血汗钱。如果被没收了,怎么跟长辈解释。地还没开,钱还没了。”傅华亭说。“我把他们带到我家,整点土豆、花生,让我媳妇去供销社赊买两瓶肉罐头,喝点酒,吃点米饭。我用鼻子和眼泪向他们汇报。他们问我,为什么要装拖拉机?我说开荒。他们问土地为什么被清理。我说为了多拿点吃的给村民喂饭。我说我装拖拉机,不是投机倒把卖的。这些领导见我态度诚恳,确实不是做坏事的人。回去讨论一个核计划的时候,还把我推成一个模型,在县里夸我们,总结检查,说我们在十四村。等等,不要靠,不要伸手要,自己动手。”

拖拉机被甩在后面,然后我们成立了一个农业机械创新团队,研究与拖拉机配套的犁铧和播种机。没钱的话就去国企厂的废铁堆里找废弃的农机,去废品站买能用的废铁;如果没有电焊机,用大罐充盐水,搞电焊;由于没有电钻,机器零件被运回双河农场钻孔.大家甚至都拆了,修了,装了。农业机械创新团队不仅生产了五犁、七犁、痱子、太阳刀等常见农业机械,还创造了该县没有的割草机、深松机等14种农业机械。

第二年春天,大地慢慢融化,傅华亭开着自己的拖拉机,轰隆隆,大家不由自主地欢呼起来。每个人都兴奋地看着闪亮的新土壤从犁下卷起。这台拖拉机,浑身是汗,似乎明白了村民们开地的急切,成了“疯铁牛”,一天能开200亩地,一年就能赶上全村。

佩戴红花4.jpg

20世纪70年代,公社书记为劳动模范傅华亭佩戴红花。记者周静翻拍

1971年,杏石寺村开垦了4000多亩土地。那一年收获了100多万公斤粮食,村民们第一次领到了余粮。1972年,在省农机局、区县的大力支持下,他们买了两台拖拉机。到1979年,兴师寺村率先在黑龙江省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现在,杏石寺村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拥有500多台先进农业机械的大型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工区辐射杏石寺村及周边地区耕地40多万亩,每年产粮6亿斤。所有的土地都种植在毗邻地区,并进行大规模管理。全村耕地由全村2%的劳动力种植,98%的劳动力成为二三产业工人。傅华亭也兑现了1972年当选党支部书记时对村民的承诺。“永远不要让一个人贫穷,永远不要让一个家庭落后。”

标签: 拖拉机 沙盘 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