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百姓生活网 >> 教育 >> 文章正文

打破“只纸”的定位 很容易修门

发布于:2020-12-17 被浏览:2967次

对于难以回归的问题,要推倒一扇“老门”,及时准备一扇“新门”。如果只有底线伦理,没有新的评价规则,惯性力可能会继续。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不要过于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高无上;SSCI和中科大的论文数量不得作为导师职位。

教育部的这份文件标志着在打破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唯一论文”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十个“没有”的底线要求,就像十个“金牌”一样,给包括“只有卷子”在内的各种不良引导出示红牌。

俗话说,开门容易,修门难。对于难以回归的问题,要推倒一扇“老门”,及时准备一扇“新门”。前面提到的《意见》中的很多“一定”只是在拆门,人们需要看到新的科研评价标准的新门。如果只有底线伦理,没有新的评价规则,需防范惯性的力量延续。

在我看来,有几个方向可以建立一个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评估门。

第一道门是“时间门”。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真正优秀的成绩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如果规定参与评价的作品必须是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作品,那就让参与评价的科研成果多等一等,相信大量的所谓“注水”成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淘汰。

偏重功利和实用的评价体系,会造成学术成果评价的“快餐化”,这也被不少声音诟病为评价标准的“顽疾”。's快餐评价法让很多合适的结果一发布就参与评价,又有多少光鲜亮丽的外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让他们在历史的跑道上呆一段时间,总比现在被人夸好。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多少成就是经过多年考验才获得荣誉的?

第二门是“修行门”。回顾哲社科成果既要有独特的思想价值,也应对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指导意义。离开实践价值,所谓的思想性也就变成了标签;真正具有实践性的成果,也应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具有普遍价值。,目前的获奖成果,难得有“一次性”的实用价值,真正奏效几十年的成果,实在难得。没有了“修行门”的屏障,一些具有虚假实用价值的作品就被冠以成就。如果实践真理,不妨让“实践之门”淘汰那些华而不实的成就。

第三道门是“同辈门”。如果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结果是20年前的,那么如果不同时代的学术同行对以往历史成就的学术含金量进行评价,会减少世俗关系对学术评价的干扰。比如规定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结果不能由本人申报,由三位同行共同提名,并公布提名推荐理由。我相信这种评价方式会通过“同行”的选择淘汰掉另一批。

现在一些学术评价泛滥,评价时间过早,评价中有很多干扰因素,导致评价的自娱自乐。去掉这些绊脚石,让评价结果和同行不在一个时间通道上,还担心社科成果评价缺乏可信度?

红星新闻特别评论员刘海明

标签: 评价 成果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