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百姓生活网 >> 教育 >> 文章正文

“留学逃避”应试教育 可以吗?

发布于:2020-12-15 被浏览:3103次

2011年,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三年的努力,我终于进入了高考考场。像吹牛一样说话,我无疑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优秀产品”。不出所料,两个月后,我拿到了父母、老师和我自己都在按期思考的名校录取通知书,我的应试教育终于走到了看似完美的尽头。

2015年,我大学毕业,由于综合绩点没有排在年级前15%的位置,很遗憾错过了本以为可以得到的保险研究机会。当时身边有人劝我:高考那么难的时候,我也考上了,不如试试考研。然而,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些善意的话语。我反而转过头,开始准备留学申请。终于不用考试竞争,去了另一片土地读研。

今天,我已经留学归来,成为一个工作了几年的“社会人”。按理说,“应试教育”或者“素质教育”早就应该像流水一样随着我的学生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每当我在媒体上听到别人提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必然会把一个成长在世纪之交的“90后”称为90后。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教育叙事,我太熟悉了,其实是分不开的。所以,当一些听起来很严肃,但实际上并不依赖音乐的说法流行起来的时候,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也就不难看穿那些虚假的谣言了。

前两天打开微博,看到一个2亿阅读量的热搜话题,——#如何看待出国留学逃避应试教育#。当时我在沙发上喝水,差点没吐出来。虽然打开话题,可以看到很多网友都在认真分享自己的观点,但是作为一个经历过相关经历的人,我只觉得这个话题有点荒诞。

虽然从字面上来说,我好像是典型的——拒绝考研去申请留学的人。但是,无论是我,还是我在留学时遇到的其他朋友,没有一个人为了“逃避”什么而去千里之外独自读书。另一方面,即使有些人天真地认为只要出国留学就可以逃避所谓的“应试教育”,他们也只会从现实中得到一记闷棍,永远不会白拿东西。

当我们讨论“应试教育”时,我们在说什么?关于这件事,教育者可能关心的是知识传递给年轻人的方式,焦虑的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能否考高分。所以在讨论“应试教育”时,两种主要的声音是扼杀了年轻人的创造力,或者直接有助于提高成绩。

但作为一个在相关纠纷中长大,亲身体验过“应试教育”的力量的人,我深深知道,学生对“应试教育”的体验不是单纯的获取知识的形式,也不是分数的高低。对于我们这些“应试专业户”来说,“应试教育”的真正本质在于,我们要面对一场又一场竞争激烈、选拔性极强的选拔考试。对于学生来说,压力的来源从来不是考试本身,而是考试背后的优胜劣汰的社会逻辑。对于青少年和二十多岁的人来说,这种现实的逻辑可能看起来很残酷,但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要改变这种现实的逻辑,要“逃避”出国留学远非易事。

表面上看,出国留学不需要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只需要申请出国留学,而不是统一考研。但是,没有正式的统考,并不意味着可以摆脱竞争。无论是SAT、托福、雅思、GRE等。或者说需要与许多其他竞争对手竞争的申请材料,它本质上只是另一种竞争。

也许我们听过这样的故事,孩子因为不想努力,学习成绩不好,所以只能出国留学,但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些故事的另一面,就是留学的目的地其实是好是坏,而那些只是想逃避竞争的人,即使选择出国留学,也不过是出去混个虚张声势的三流文凭,比国内最后一所穷大学好不了多少。

其实按照我学生时代流行的标准,至少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中小学教育已经不是形式上的“应试教育”,而是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当时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预期。在校园里,你很难看到因循守旧的老师,学生的课外文体活动非常丰富。但是,就是在这种看似理想的环境下,家长和学生都陷入了比我们当时痛苦得多的“纠结”之中。其本质不在于教育是否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于年轻人最终会面临怎样的社会竞争。

出国留学可能会让你“逃离”看腻了的家乡风景,逃离想控制太多的父母,但即使走到天涯海角,年轻人终究逃脱不了社会规律决定的社会竞争。如果一个人在留学的时候只把现在的学习生活当做逃避的出口,那么他就是活在幻想组成的泡沫里。一旦他毕业,泡沫破裂,里面的人只会跌得更惨。

对此,作为一种“近期经验”,我想真诚地警告那些正在考虑留学的年轻人:如果你像我一样,想看到不同的文化景观,选择另一条竞技轨道,那么你可以选择留学,但如果你只是想通过留学逃避一些东西,你的“梦想”就不会实现。

作者/杨新宇

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

标签: 的人 竞争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