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大学生“混文凭”现象:“十三五”期间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今年是十三五计划的收尾年。教育部近日召开“终结教育2020”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积极进展。
"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实现."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长亚表示,“十三五”以来,中国特色教育更加鲜明,教育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高等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在12月3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颜屋介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5年的40.0%提高到2019年的51.6%,学生总数达到4002万人,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体系正在形成。
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各项指标也已全面完成。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勇表示,“十三五”规划提出,期末1000人的注册研究生人数达到2人,现在有2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290万,今年将达到300万;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在60%左右,现在已经超过60%。十三五期间,共授予博士33万人,硕士339万人。
提升质量管控杜绝“混文凭”
随着高等教育覆盖面的扩大,高等教育质量控制越来越严格。
“如今,高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人才的培养,其模式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以前有的同学天天打游戏,睡得香,喝大酒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通过完全取消考试制度,让学生难以毕业,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让他们不仅成为这个时代的主人,也成长为未来发展的建设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颜屋说。
辽宁省教育厅近日发布计划,从2020年11月开始,在约10所高校开展教考分离试点,从2021年2月底开始,全面推进全省普通高校教考分离改革,2021年7月基本实现重大考试课程全覆盖。
所谓教考分离,就是教考分离,包括命题、监考、阅卷的全过程。在教考结合的模式下,教师往往会向学生灌输已有的现成的知识结论,并在考前画出重点,明确复习范围。大多数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告诉记者,教考分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试卷的内容不再是课本的内容。学生坚持课本上的课文、课后练习和课本上的新单词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完成课本内容。课后多写,多练,多背课外内容。”
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来说也是“残酷”的。在今年11月召开的辽宁省高校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现场会上,提出要大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进行改革创新,切实做到“让学生忙起来,让管理严格起来”。
研究生“混文凭”越来越难。以南京大学为例,该校实行博士资格考试灵活分流淘汰机制
7月29日,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江苏作为唯一的省政府代表发言交流。“我们积极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特别是推动高校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期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刘红说。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创新
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要提高供给方的质量,有很多手要抓,比如抓专业。“专业建设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在专业建设方面,我们实施了一流的专业建设项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黄金专家’。”颜屋说。
颜屋在12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以新工程、新医药、新农业、新文科为代表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正在进行全面创新。
比如在新工程建设中,教育部规划了未来的技术学院、现代工业学院、特色示范软件学院等。在高校中,以组织模式创新带动工程教育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随着新经济、新技术和新形式的发展,工程教育应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研究员李志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就连被认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没有理工科那么密切的文科,也在通过融合创新培养引领时代发展的人才。
“自从优步和滴滴之后,交通就成了社会交通。3D打印和机器人普及后,制造业必然是社会化制造。这个时候,对新文科就会有革命性的要求。以前人们对工业4.0的认识还停留在工业自动化的思维上。我们是通过工业自动化走到今天的,但我们必须依靠知识自动化走向明天。”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说。
“我觉得以后会有法律工程师和社会工程师,他们都会去生产线。不用担心失业。这是对做社会科学的人的更新需求。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将更好地融合。”王飞跃说。
招生向关键学科进一步倾斜
学科建设直接关系到关键稀缺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勇介绍,他针对的是“卡脖子”这一核心技术。“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局联合启动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核科学等核心技术博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
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中,实施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创新工程。
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方面,制定了“应急管理”两个学科设立的基本要求和博士、硕士指导培养方案,推动相关学科基础较好的20所高校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立自己的“应急管理”两个学科,开展相关试点工作。
洪大勇也在12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他开发了《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培养,为跨学科设置、学位授权、学位授予、质量保证提供了规范的制度安排。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咨询回复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划近期启动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
今年8月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投票通过了设置综合
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北京大学设立了数据科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综合生命科学三个国家交叉学科。为了适应芯片产业的发展需要,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人工智能两个学科得到了研究和论证。此外,正在积极建立全球卫生发展研究所和公共卫生和重大流行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等平台。
随着学科的调整,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洪大勇介绍,“十三五”期间,加快研究生分类培养。学位突出科教融合,加强科研体系培养,努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突出产教结合,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联合培养,努力增强实践创新能力。
也已提上日程,扩大直接招生比例,研究探索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高尖端领域博士学位的途径。
“实行本科直博制最大的好处就是缩短了优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周期。在直博机制下,学生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比从硕士到博士的机制短1-2年,有利于学生早日就业,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告诉记者。
洪大勇介绍,下一步,结合正在进行的学位授权工作,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专业学位和重点学科倾斜,增加学位授权点,拓展人才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