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百姓生活网 >> 教育 >> 文章正文

报告显示 杭州和Xi的录取政策对流动儿童最友好

发布于:2020-12-02 被浏览:3573次

新京报(记者冯琦)由21世纪教育学院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于11月30日发布。

《蓝皮书》调查结果显示,就录取政策而言,杭州和Xi对流动儿童最友好。大城市定居条件严格,人口规模可控的现实下,流动儿童入学门槛高,入学困难;随行的“返乡儿童”群体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和学业问题。

此外,《蓝皮书》还关注了居住条件、发展特点、入学政策,并进一步研究了新城市化进程下我国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建议“流入城市扩大学位供给,简化积分方案和录取程序。”

杭州和西安入学政策对流动儿童最友好

目前我国城市流动儿童招生政策主要分为“点招生制”和“物质准入制”两类。目前珠三角、长三角部分地区、成都、重庆等城市采用积分录取制;京、津、宁、Xi、安、武、兰等地采用物资准入制度。

《蓝皮书》通过对16个城市或地区的招生政策文本进行重新编码和定量分析,指出实行一体化招生制度的城市(地区)的招生政策友好度排序为:杭州、深圳(南山区、坪山区)、中山、广州、东莞、济南(天桥区)、苏州、成都、厦门、上海。实行物质准入制度的城市,录取政策的友好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Xi、兰州、武汉、南京、天津、北京。

根据《蓝皮书》的分析,城市的录取政策表现出城市规划和发展方向的偏好。例如,在上海、苏州、中山、广州、东莞、杭州等城市的积分项目中,“个人素质和能力”(如学历、技能证书)更受重视,而厦门、济南、深圳则更倾向于社保缴费年限等累计指标,对累计指标的偏好反映了流入地政府为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蓝皮书》认为以“社保缴费年限、城市生活年限”等分数作为录取政策中积分制的主要比例,应该是积分录取政策未来的改革方向。

回流儿童面临心理和学业问题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受特大城市人口救助政策、返乡农民工的出现以及各地高考政策限制的影响,又出现了一批孩子,——返乡儿童。这些孩子至少有一次和父母在城市生活或学习,但由于各种原因回到了家乡。

孩子回国的主要原因是上不了公立学校,父母回国。回国前,大部分孩子在城市的学习条件,包括公立学校的出勤率、师生关系、学习成绩都不错,但回国后有近80%的孩子留了下来,与父母见面的频率较低。与未返校的孩子相比,他们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被欺负的比例更高,这使得他们的学校适应能力很差。

《蓝皮书》显示,与未返校儿童的学业情况相比,返校儿童的学业成绩更差,复读率更高,达到22%。从心理发展水平来看,回归儿童和非回归儿童患抑郁症的风险都在60%左右,回归儿童患抑郁症的比例更高,达到64.26%。

建议流入城市扩大学位供给、简化入学程序

经历过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流动的儿童的“再迁移”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新现象。如《蓝皮书》所述,有些家庭选择让孩子“离城不返家”,在大城市附近的中小城市读书,或者让孩子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市区接受教育。

其中,选择孩子搬到附近城市的重要原因是为了方便团聚

《蓝皮书》指出,再迁子女现象也推动了特大城市周边教育的市场化产业链,催生了一批专门针对再迁和返乡子女的私立寄宿学校,也推动了寄宿、餐饮、接送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依托附近的城市化、教育市场化、内部分工,农民工家庭的子女有可能在城市之间重新流动。

《蓝皮书》建议流入地区城市扩大学位供给,简化积分方案和招生程序,同时加强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更准确地完善流动儿童公共服务。

同时,在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方面,《蓝皮书》倡导当地家庭改变对流动儿童的刻板印象,鼓励儿童在班级和学校与流动儿童互动。同时,学校应积极为当地儿童创造与流动儿童交流的机会,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当地儿童与流动儿童之间的社会文化融合和学习。

新京报记者冯琪主编严校对傅

标签: 儿童 蓝皮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