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逐渐停止招收专科生 上升通道变窄?
近日,天津工业大学宣布将在2021年及以后停止招收普通大学生。这一消息引发了网民对“大学毕业生出路”、“第一学位偏向”等话题的讨论。
双一流大学停止招收专科生是否会导致专科生上升通道变窄?如何扭转对专科生和专科生的偏见?专科生的出路在哪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专科生仍然有晋升和深造的机会;同时,要改变轻视专科医生的社会观念,还需要时间。
名校停招普通专升本已是趋势
11月10日《关于停止普通专升本招生的公告》在天津理工大学官网发布。公告明确指出,“根据教育部2020年高校招生政策要求,‘双一流’建设院校将不再进行普通高校招生。”
记者了解到,所谓的“特别推广”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招聘专职特聘晋级,学生需要在大学毕业前参加考试。这被许多学生称为“特别版”或“特别插入”。每个学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另一种是学生大学毕业后重新参加非全日制本科,包括自学、入学考试、网络远程教育等等。
普通专升本学生属于全日制专升本学生统招范畴。其实“双一流大学停止专升本”并不是今年的新变化,但名校停止专升本已经是一种趋势。
早在2006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就在《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中指出,“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原则上不举办普通的大学间教育。
目前,教育部已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协调为“双一流”建设。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双一流”大学42所,一流学科95个。这一次,宣布停止普通院校招生的天津工业大学,是95所一级学科建设大学之一。
此外,一些高校和省份发布的关于“专升本”的通知或公告也支持这一趋势。
2019年,哈尔滨理工大学公布《关于停止招收“专升本”学生的公告》,称学校决定逐年减少普通“专升本”招生计划,2021年停止普通“专升本”招生。今年5月,海南教育厅发布的《关于重新下达普通专升本招生计划的通知》也证明了这一趋势。通知指出,“从2021年起,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原则上不举办普通专科层次的教育,已经举办的高校应停止招生,逐步退出。”
记者发现,一些非“双一流”大学也在实施类似政策。比如重庆医科大学10月27日宣布,从2021年起,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不再接收高职院校学生。
从各高校公布的停招情况来看,名校停招的原因是生源质量与高考录取学生的差距,以及“双一流”、“高水平大学、优势特色学科”的目标。
“大国工匠”或将成为专升本学生发展路径
“学历越高,找工作越好。”主动庆幸自己选择了特别版。“找工作或者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时候,很多岗位都有学历限制。我升职后,就有资格报考了。”
2017年,杨晨参加了河北省“专科本科”考试。在她被提升到这所大学之前,她在小学教育专业学习
“每个学校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生源,我也明白,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与一流名校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专科生要努力提升大众对专科生的印象。”。杨晨还希望“更多的学校不要一刀切,为真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一位从事专科生辅导的老师告诉记者,即使“双一流”大学陆续停止招收专科生,也不代表专科生的成长路径变窄了。除了统一招收大学生,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学、入学考试、网上远程教育等方式提高学历。
此外,就招生规模而言,2020年专升本招生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0年普通专科升本科招生计划与全国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分开下达,总规模64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2.2万人。对此,教育部表示,“适度扩大专科生招生计划,为部分有意愿的高职(专科)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在专升本向本科扩招的过程中,教育部提出要引导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积极报考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扩招的实施要以更广阔的高职院校“上升通道”为驱动,把发展高职院校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培养大国工匠和熟练技工的重要途径。
相应地,近年来,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向“本科大学”转型升级已成为一大趋势。2019年6月,教育部同意将15所高职院校更名为“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成为全国首批本科“职业大学”。这些学校更名后,都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实验学校,会保留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色。目前,我国有20多所本科层次的职业大学。
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外,教育部还在推动地方落实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等方面享受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待遇。
“专科生出路可以是高级蓝领。”指导高考的专家陈武认为,职业大学和普通大学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没有高低之分。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选择不同的道路之前,要做好职业规划,做出合适的选择。
正如CPPCC政协委员张雨晴在今年两会上所说,“含金量低、社会认可度低”是一种社会偏见,“专升本”将成为未来“大国工匠”的主力军。
“第一学历偏见”还有待改变
2017年,杨晨成功“专修本项目”,进入邯郸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读大三。她告诉记者,在邯郸学院,专修这门课的学生会自己组织上课,自己上课。由于专业的一致性,杨晨比他跨专业的同学更容易适应教学内容和节奏。与此同时,她了解到,在同一门课程中,本科生和普通本科生的内容还是有差异的。“我们学的浅一点。”
目前,杨晨已经本科毕业,在一所小学担任数学老师
在就业上,吴亦金也感受到了很多局限。2015年大学毕业前,她希望在邯郸找到一份教师工作。当年邯郸所有学校串联招老师的时候,都不承认专升本的本科学历。“招聘公告中明确表示,注册范围为‘独家’,我们不能注册。”
这直接刺激了吴亦金,她决定放弃找工作,转而考研。幸运的是,吴亦金努力考上了一所大学的研究生。
然而,研究生学位并没有解决吴亦金的“第一学位之谜”。“虽然我是研究生,但是专业的起点在我的各种简历、档案、审批表上都写的清清楚楚。”吴亦金说,大学教育的起点会让他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种压力既来自于自己,也来自于外界。“别人知道后,会说你是专家.我听完心里会有隔阂。”
对于“大学学历”,和吴亦金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数。陈武认为,多年来,一直是按照高考批次招生,批次录取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现在已经不需要分批次了,所以批次慢慢被取消。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大众对批次的概念变成了“级别”的概念。好像专科生就相当于“成绩差”,很多人认为“考不上大学的就上专科(高职)。所以专科生想提高学历的想法很正常。"
陈武认为,要改变全社会看不上大专的观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专科(高职)和本科应该是两条不同的道路。高考改革之一是分类考试。本科和专科不是一类考试的时候,是不可能直接比较水平的。但是,改革还是需要一个过程。”
新京报记者冯琪主编严陈霞校对李世会